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之中国考古通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广州汉墓
【答案】广州汉墓是西汉中期的诸侯王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1983年发掘。南越王墓为一座“凿山为藏”的石室墓,采用竖八凿洞的方法构筑而成。平面呈“士”字形,墓室按照“前朝后寝”规格布局,共分7间。墓内随葬品丰富,品类繁多,出土金银、铜、铁、陶、玉、琉璃、漆木、竹等遗物1000余件,其中以“文帝行玺”金印和“丝缕玉衣”最具价值。“文帝行玺”金印以及“赵眛”玉印,证明了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王墓的形制结构和葬俗在西汉石室墓中最为突出和独特,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 越窑
【答案】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它开创于东汉并在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窑址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属春秋时越国旧地,唐时得名越窑。越窑的青瓷釉色美,深受唐时饮茶者的欢迎;唐、五代时越窑所产“秘色瓷”,更是留下了“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美名。越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 水洞沟文化
【答案】水洞沟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20年代初发现于宁夏灵武水洞沟附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共发现石制品1万多件。水洞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并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4. 堆土墓和土墩墓
【答案】堆土墓和土墩墓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的两种墓葬形式,两者之间存在着承袭、演变关系。①堆土墓是指没有墓坑,尸体放置在地上,然后再用土掩埋。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地下水位浅,在新石器时期中期就出现了堆土墓。有些地区延续至两周时期,形成显著的地域性葬俗特征。在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崧泽文化、薛家岗文化、马家浜文化中都有发现;②土墩墓是指先在地面上堆筑高达的土堆,然后在其上挖造的墓穴。此种形式的葬俗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如早期的张陵山、赵陵山,中期的瑶山、反山,尤以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为典型。
5. 金石学
【答案】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传世或零星出土的铜器、石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它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用以证经补史。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至清代兴盛,研究对象为古代的铜器、石刻、甲骨、简牍、封泥、印章、瓦当等。其资料多靠传世或未经科学发掘出土获得,局限于对器物的考证和考据。考古学在中国确立后,金石学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6. 生铁
【答案】生铁是在1150°C~1300°C的条件下冶炼出来的铁器。从目前考古出土的铁器看,至迟在春秋后期,我国已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生铁出炉时呈液态,可以连续生主,可以浇铸成型,由于含碳量高,质地比较硬,这 就使冶炼和成型效率以及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大为提高。所以由块炼铁到生铁,是炼铁技术上的一次飞跃。
7. 马家窑文化
【答案】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20世纪20年代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碳一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石器多磨制,常见穿孔。彩陶特别发达,图案复杂多变,画彩技术十分成熟。主要农作物为粟和黍。家畜、家禽有猪、狗、羊、鸡。房屋多为方形地面式。盛行土坑葬。彩陶上墨笔书写符号达130多种,常见十、一、E 等。发现有陶祖和陶塑男性裸体像。
8. 失蜡法
【答案】失蜡法是春秋晚期偏早出现的一种铸造技术,将易熔化的黄蜡制成所需器形的蜡模,定型后用细泥浆多次浇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制成铸型。烘烤时黄蜡熔化流出,留下泥范型腔,进行浇铸。
二、简答题
9. 简述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新石器时期的长江中游大概经历了如下文化阶段: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各文化阶段基本特征如下:
(1)彭头山文化
①房屋分大型地面建筑与小型半地穴式房屋两种。
②墓葬墓坑小而浅,有方形、长条形、圆形和不规则形等。
③陶器多红色或褐色,有红色陶衣。
④石器分为细小石器、大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类。
⑤水稻遗存的出土,说明距今水稻的栽培已越过了选育、驯化阶段,进入到稻作农业的诞生阶段。
(2)皂市下层文化
①人们对居址位置的选择多着眼于发展农业。
②石器共分三类,即大型打制石器、燧石小石器和磨制石器,以大型打制石器和燧石小石器的数量最多。
③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夹砂红陶和夹砂红褐陶的比例远大于夹炭陶,而泥质红陶和泥质红褐陶的数量比彭头山文化增多。
(3)城背溪文化
陶器主要用泥片贴筑法成型。
(4)大溪文化
①长江中游的先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饲养家畜(猪、牛、羊)。
②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少量骨器和木器。
③陶器早期以红陶为主,灰、黑陶的数量很少;晚期以黑陶为主,灰陶次之。
④房屋有圆形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圆形、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
⑤墓葬大都是一次葬,二次葬少见,大多数为头向南;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俯身葬。
(5)屈家岭文化
①早期
a. 早期的石器磨制得比较粗糙,许多石器的边缘常有打琢的痕迹。
b. 陶器以灰黑陶为主,灰陶次之。
c. 墓葬头向东北,随葬品大都为日用陶器,也有随葬生产工具的,如石铲、石锛等。
②中期
a. 房屋遗址发现得比较多,按房屋的平面形制可分为长方形单间、长方形双间、圆形单间等。 b.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骨器和陶器较少。
c. 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很少。
d. 墓葬大都是“散葬”、“单人葬”,也无多人二次合葬墓。
③晚期
a. 石器有中、小型上窄下宽的长方形石斧、弧背长方形双孔石刀、三棱锥形和三棱圆柱形有铤石镞。
b. 彩陶纺轮数量增多,形制变小,彩纹多作太极图式和对称的双弧线中夹斜线的图案。 c. 陶器以灰陶为主,但红陶的数量较中期増加。
(6)石家河文化
①陶器以泥质灰陶的数量最多,有少量泥质红陶。
②纹饰以篮纹最多,其次是绳纹和叶脉纹。
③墓葬中一部分有二层台,墓坑和人骨用胶泥封填,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
10.田野考古学。
【答案】“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但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有时则要根据调查结果,测绘地图,作为记录的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