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702法理学之《法理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立法技术? 对立法表达技术的内容应有什么要求?

【答案】(1)立法技术的定义

①立法技术的定义

立法技术是指在整个立法过程中产生和利用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包括立法体制确立和运行技术、立法程序形成和进行技术、立法表达技术等。

②立法表达技术包括

a.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内部结构、外部形式、概念的语言表达、文体的选择技术等;

b. 法律规范的结构和分类技术;

c. 规范性法律文件规范化和系统化技术。

(2)立法表达技术的内容要求

立法技术有立法预测技术、立法调查技术、立法规划技术、立法决策技术、立法协调技术、立法表达技术以及立法监督技术等方面。对立法表达技术内容的要求是:

①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达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要求,也就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

a. 法的名称的表达要规范和统一,即不同的制定法律的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文件,因为其法律效力层级不同,必须有不同的名称来表达。

b. 法的内容要完整,法的要素应该齐全、完备。

c. 法的体例安排要规范和统一。

②法律规范的表达

法律规范的表达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确。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一般要有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不能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 法律规范是概括的,普遍适用的,不能是特指的,针对个别情况的规定; 法律规范是为人们的行为指示方向和提供标准的,所以必须明确,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③立法语言的运用

立法语言的运用要做到:准确、严谨和简明。

a. 准确,就是说要用明确肯定的文字表达明晰的概念。

b. 严谨,就是说要用逻辑严密的文字表达法律规范的内容。

c. 简明,就是指用尽可能简练明白的文字表达法律的内容。

2. 法对政治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在不同性质的社会里,法律对政治的作用完全不同。在专制社会里,法律只是政治的奴裨,是维护专制政治的工具。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往往公开抛弃法律而转向赤裸裸的暴力。这种脱离法律控制的政治是一种相当危险的政治。相反地,在民主社会里,法律对统治阶级的政治起着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斗争原则上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

政治斗争,无论是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还是同一阶级内部小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原则上都必须严格控制在法律的范围之内。

(2)政治权力的划分和行使必须有法律依据。

为了防止政治权力的异化,避免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必须加强对权力的法律制约。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因此,必须强调权力取得和权力运行的合法性,依法划分权力,依法行使权力。

(3)各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在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中,任何政党都没有超越于法律之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这是民主和法治的内在要求。特别是执政党的活动如果偏离了法治的轨道,那么,法律的权威就必然会受到损害,民主就必然会遭到践踏。

3. 试述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答案】(1)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又称“法的体系”或简称为“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法律体系的特点

①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

法律体系既不是几个国家的法律构成的整体,也不是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的法律构成的整体,而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法律构成的整体; 既不包括一国历史上的法律或己经失效的法律,也不包括一国将要制定的法律或尚未生效的法律,只包括现行的国内法和被本国承认的国际法。法律体系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条件和要求的综合性法律表现,而且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和表现。

②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化的有机整体

法律体系作为一个“体系”,它的内部构成要素是法律部门,并且法律部门也不是散乱地堆积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呈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既是法律体系的客观构成,也是法律体系的一种理性化要求。

③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类齐全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在宪法的统摄下,调整不同社会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法律部门应该具备,不能有缺漏; 结构严密是指不但在整个法律体系之间要有一个严密的结构,而且

在各个法律部门内部也要形成一个从基本法律到和基本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实施细则等; 内部协调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一切法律部门都要服从宪法并与其保持协调一致,即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协调等。

④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从最终极的意义上讲,法律体系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它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因此,法律体系的形成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决定的; 但从法律关系的形成过程来讲,它又离不开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作用,由此而使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形态等。因此,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二、论述题

4. 论法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案】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互为表征。法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依靠法律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依靠法律来引导社会和谐的发展,依靠法律来保障和谐社会的实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由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与世界的和谐构成的。应当围绕这四个力一面的和谐发挥法律的引导和维护作用。

(1)引导和维护人与人和谐的法律机制

①明确个体身份及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机制。

②确保人与人之间诚实信用的法律机制。

③化解矛后和纠纷的法律机制。

(2)引导和维护人与社会和谐的法律机制

①公民与国家的和谐

a. 扩大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程序和公共生活的机会和渠道。

b. 把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建立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c.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

d. 尊重和保障权利和人权,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环境。

e. 合理地协调公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②个体与集体的和谐

集体应当提高凝聚力、亲和力,个体则要提高对集体的认同感和贡献率。在集体内部,要平等地对待和尊重所有的个体,实现集体正义。

③居民与社区的和谐

a. 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b. 注重预防、疏导、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c. 加强对流动人日的服务和管理;

d. 发挥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居民依法自治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