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同等学力加试)之语文教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同等学力加试)之语文教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 2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同等学力加试)之语文教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 6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同等学力加试)之语文教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 .. 11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同等学力加试)之语文教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 .. 17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同等学力加试)之语文教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 .. 22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语文校本课程?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答案】(1)语文校本课程的含义
语文校本课程是语文学科视野中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开发主体,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为适应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而开发的有学校个性特色的语文课程。
(2)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语文小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包括:
①课程的选择
这一途径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要求最低,也是目前采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模块的选择,就课程资源而言主要是利用现有的语文教材。课程选择只要应当具备两个前提:教师具有选择权和有充足的选择空间。
②课程的改编
这一开发方式的重点在于“改编”,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要求较高,除了课程选择外,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选择好的选修模块进行因地制宜地改造,以更好的满足学生需求,即进行课程改编。课程改编利用的课程资源也主要是语文教材。课程改编涉及的因素包括:目的;
b. 内容选择;
c. 内容组织;
d. 学习经验;
e. 学习资料。
③课程的新编
a. 高中语文选修II 中各模块课程属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这正是课程标准预留给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阵地,由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主开发,这部分课程是完全意义上的语文校本课程,这部分课程的开发也是完全意义上的课程开发,即课程新编。
b. 课程新编中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等各要素,均由当地有关部门组织力量或该学校教师自主完成开发任务。课程新编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无限的。
2. 什么是教学过程? 你是怎样理解语文教学过程的?
【答案】(1)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多方面统一的教育过程。
(2)对语文教学过程的理解
①语文教学过程的含义
语文教学过程,指语文教师在明确了语文教学目标,落实了语文教学内容之后,借助各种媒介,通过一连串的教学环节和各种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展开多向度的沟通和对话的过程。
②语文教学过程的层次
a. 第一层次
从学生进入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或受完一定阶段的学校教育为止,这一整个过程是一个总的教学过程,简称为第一教学过程。
b. 第二层次
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又是一个教学过程,简称为第二教学过程。
c. 第三层次
一门课程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简称为第二教学过程。
d. 第四层次
一个知识点(如一个公式、定理、定律或法则之类)或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称为第四教学过程。
e. 其他层次
第一,有必修课、选修课,综合课、探究课等不同课型的语文教学过程;
第二,有词语学习、阅读理解、写作训练、口语交际括动等不同内容的语文教学过程;
第三,有自读、讲授、欣赏、讨论、训练、巩固等不同方式的语文教学过程等。
二、论述题
3.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回顾历史,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争。
【答案】(1)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争
①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之争
该时期争论的表现包括:
a. 在语体的变迁中,传统的文言形式越来越被边缘化。在生活化的价值导向下,特别是口头语言为取向的白话语体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
b. 新派人物由“文言语体”而深入到它所表达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旧传统、旧观念,进而为守护“白话语体”而大力宣传用“白话语体”表达的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新观念; 旧派人物则从卫护“文言语体”出发坚守封建伦理道德的旧传统、旧观念,进而抨击新文化、新观念。
②20世纪后50年——从“文”与“道”之争到“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a. “文道之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因批判旧有道德观念和封建买办思想,宣传新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需要在语文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中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所以,关于语文课程的取向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也就是语文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而切入口是教学。这就导致了所谓“文道之争”。
b. “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育界冉次确认“文”和“道”的关系。并且明确使用的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两个概念。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的指引下,语文教育制定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对改变当时令人忧虑的语文教学状况,扭转学生语文能力低下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语文教材也开始实行编审分开制度,并逐步形成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新格局。
③21世纪以来——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a.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b.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c. 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突出这两方面的功能。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是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2)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正确认识
①关于语文学科性质问题的学术争鸣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越来越逼近它的本质。
②从以往的历史经验看,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学术问题,它与政治形势、政治运动、文化发展潮流息息相关。
③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对语文学科性质这样的学术问题习惯于“定于一尊”,即一段时间里有一个明确的权威的认定。这样做固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从长远来看,对语文学科性质“多元并存”的认识可能更符合语文教育的实际,也更应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
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面做简要阐述: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
从“基本理念”这一层面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①“一”,就是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②“二”,就是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③“三”,就是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④“四”,就是四个具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