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31新闻史论与实务之新闻理论新编强化班模拟试题1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事业的经营
【答案】新闻事业的经营就是要通过对传媒业生存与发展目标、战略:产品结构、质量; 营销策略、方法的精心策划和对传媒企业的科学管理, 使传媒业能够实现有效运转,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
2. 大清报律
【答案】《大清报律》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闻法, 颁布于1908年3月14日。《大清报律》的主要内容是二①确定了开办报馆、发行报纸, 须呈报备案并缴纳保押费的制度; ②规定了报纸发行人、编辑人及印刷人的任职资格; ③规定了各类报纸于发行前须送交官署接受“查核”的制度; ④规定了报纸失实报道的处理办法; ⑤规定了报道司法新闻、外交新闻、军事新闻及“谕旨章奏”的管理办法; ⑥规定了报纸禁止刊载的内容; ⑦规定了报刊发行人和编辑人的职业道德守则; ⑧规定了报纸相关作品版权的保护办法; ⑨规定了违犯本律的具体罚则。《大清报律》同旧法制相比, 具有了更多的资产阶级法律的色彩, 具有明显进步的意义。但就其本质而言, 其精神实质仍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 它旨在控制言论, 而并不是为了赋予人民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权利。
3. 红色中华通讯社
【答案】红色中华通讯社, 简称“红中社”, 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 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 广播呼号为CSR (ChineseSovietRadio ), 每日发稿一两千字, 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 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 供中央机关参阅。
4. 价值
【答案】价值是客体在社会实践中所履行的功能; 它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产物; 价值是由价值源(客体的特性)、价值观、价值的实现(人们的社会实践)这三种内涵所组成的一个多义性概念。新闻价值, 作为新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化报纸大量流行的时期提出来的。
5. 舆论及其基本要素
【答案】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 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①舆论的主体一一公众。公众是指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 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 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②舆论的客体一一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它或是社会现象, 或是社会间题, 或是社会伦理, 也可以是突发性的社会事件。③舆论的本体一一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意见实际就是针对特定事物所形成的判断, 以语言或行为形式表现出来, 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评价性。④舆论的载体(渠道)一一公开的传播活动。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形成的一致意见要成为具备社会影响力的舆论, 其间必须经过公开表达的形式向社会传播。
6. 延缓性新闻
【答案】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例如, 天气渐渐热起来了, 物价在慢慢降低, 青少年的平均体重逐步增加等。它很难有明确时间, 往往只能以“近来”、“最近”、“近日”之类模糊词汇来写出时间的概述。
二、简答题
7. 简述造成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答案】(1)体制转型
长期以来, 我国的传媒是党政权力机关的一部分, 不是一种社会职业。现在除党报党刊外, 传媒都推向社会, 社会的行业部门色彩加强。但在转型过程中, 观念上很难很快完全转过来。传媒的职业权利与他们挂靠的党政机关的权力混同, 使得它们容易成为违法乱纪者重点行贿的对象。传媒是一个公权力代表还是一个社会行业, 身份没有完全定位。
(2)商业利益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 传媒实际上被推向了市场, 成为经济利益的单元, 这样就有了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的驱动力。缺乏基本的新闻道德, 没有有效的职业规范来约束, 造成传媒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淡化。
商业利益是造成职业道德缺失的现实原因。
(3)行业内混岗
传媒体制内部编辑部与经营部的混岗, 是造成“有偿新闻”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从中央到地方的传媒, 都存在要求编辑部人员分摊征订任务、拉广告的问题。这种编辑部与经营部的混岗, 使得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都会受到利益的诱惑而扭曲。
(4)记者岗位聘任违规和人员流动率过高
传媒或记者的职业角色与利益的冲突。在生存焦虑的驱动下, 传媒或记者可能淡化职业责任感(包括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遇到新情况, 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的决断往往反映的便是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