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神木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

关键词:生物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摘要

早在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就开始关注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经历了多次曲折发展之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改革又重新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形成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持续不断,作为校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尤其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行而受到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出台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高中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研究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及现状,我们认识到了校本课程发生、发展的必然性,这是由校本课程自身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因而我们意识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行过程中,应当探索在西北地区独特的课程资源条件(主要针对我县)下开发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及其价值。 针对目前国家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我校的具体状况,本课题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大背景,以有关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为实施依据,以某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积极探索为经验,在神木中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在教育实验中应用目前已形成的相关理论,对国家课程适应性的不足进行补充,力图通过这次神木中学生物校本课程的初步实施,获得一些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摸索出一条适合西北地区具体情况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子与模式,并试着对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些环节的操作提出具体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本文回顾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轨迹,阐述了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体系的构想,并且明确了该课题的目标与价值;阐明了开发校本课程的必然性以及相关的学术理念,主要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理论与过程模式理论,并就目前普通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框架做了表述;在教育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编写了两门校本课程的《课程纲要》和《实施细则》,以神木中学2002级的两个自然班为实验对象,融合了多元化的科学评价观和行动研究的思路,实施了教学活动。其后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交流反思、组织研讨会等形式,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后,学生个人素质与科学素养的发展情况、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情况、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情况以及开发产品的质量情况,从而判定该课题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它的价值。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我校生物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基本上是成功的,在实施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显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⑴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⑵有助于学校课程的实施与改进;⑶有助于教育决策的民主化;⑷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⑸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如此针对本次实验的具体实施情况,我们尝试着对开展这类活动应注意的条件与原则、目前存在的问题、西北地区实施课程开发可以借鉴的模式以及新课改的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等问题做出一定程度上的回答。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必然对新课改的推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学校与教师的课程意识普遍淡薄,课程开发能力欠缺;校本课程在开发中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降低了质量标准,产生了平庸与折中;工作量过大,增加了学校与教师的负担与压力,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经费不足,影响了活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评价量表过多,进行个人实验,感到力不从心等等。 本研究最大的特点在于从始至终渗透着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如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以及对人生的规划,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对话,使用多元评价的观念,注重三维目标的统一等,由于是在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下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因而具有相对更高的科学性、导向性与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