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化学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探析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学习,学生主体,教学策略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主要是通过学习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发展起来的,后者则是"一种没有儿童的教育学",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作为人的价值,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色彩"。在此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我们的教学成了"满堂灌",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近年来,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幌子,又出现了"机灌";以问题解决作为幌子,又出现了"满堂问"。无论是"机灌"还是"满堂问",实质上都是对于教学主体性的真正未落实;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比"满堂灌"更为可怕。由此所导致的是我们培养出了一定的解题高手(IChO中屡获金牌)和一大批的化学差生,但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均未得到充足的发展(包括化学学科在内的每年评审一次的诺贝尔奖至今国人无一问津),这已经成为我国化学教育理论的一个严重弊端。近年来,借助于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引进和学习,我们已经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了学习的本质,明白了学生方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科教师不能充当学科知识的施舍者,没有人能教会学生,学生的素质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借助于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来获得的。尽管我们已经明确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如何将问题具体地落到实处?如何在微观的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本文给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可操作性的答案。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文章通过对传统化学教学的反思以及世界教学改革的发展轨迹探寻,提出了研究主体教学理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就主体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暴露出的问题予以了概括。在第二部分,文章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于主体的概念予以了诠释,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教学就是借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部分,文章从多个角度简单论述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认为,主体教育研究的重点在当前应该深入教学第一线,将理论与实践予以有机地结合,而这也正是全文所要探讨的核心。 作为全文的核心,在第三部分文章提出了五个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教学策略,并对于每一个策略的理论依据以及操作方式都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五个方面依次为提升学生的学习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营造课堂民主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暴露真实思维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目的。为了将上述五个策略真正地落实于化学课堂之中,作者在文尾提出了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意义建构的三环节实施程序。对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及其实施,本人通过教学实践中的对照实验予以了验证与总结。 作为对第三部分的补充,文章在附录部分给出了两个具体的化学教学的教与学案例,以期对于文章所论及的策略做出进一步的具体化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