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626中国文学基础之文学理论新编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情感把握
【答案】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2. 亚里士多德《诗学》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诗学文献,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讨论的对象主要是悲剧和史诗。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学科分类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性科学,诗学属于其中的第三类。因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着重于诗的创制,是对怎样创作悲剧和史诗的一种技术性论述。
3. 创作动机
【答案】创作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文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行为活动,因而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和作家相对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 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4. 文学批评
【答案】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同时又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方面,涵盖非常宽泛,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成了文学研究的同义语。而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
5. 模仿说
【答案】模仿说是古希腊学者对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朴素表达与概括,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柏拉图使之初具理论体系,直至亚里士多德方成为完整的学说理论,成为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模仿说不仅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对于两千年来的西方文学创作,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6. 即兴
【答案】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即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报思、若有所悟的状态。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是人工。因为灵感的来临看似一刹那之间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
二、填空题
7. 古典文学理论认为,构成文学作品基本要素的是______。
【答案】文学形象。
【解析】文学形象是古典文学理论中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它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文学形象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生活的本质与内涵,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在意蕴,同时文学形象的运用也是文学不同于哲学、宗教、科学之处,其塑造得成功与否,是衡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
8. 文学作品通常被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______、______或______类型。
【答案】现实型; 理想型; 象征型
【解析】文学作品通常可以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不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们呈现不同的结构形态。
三、简答题
9. 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答案】以鲁迅为例,其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10.小说叙事与叙事散文中的叙事有什么区别? 请简要述之。
【答案】小说叙事与叙事散文中的叙事的区别不在于故事的真假,而在于故事呈现方式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1)戏剧化的呈现。小说叙事中,作者往往透过人物的动作、对话来推衍故事,让故事中的人物直接在读者面前“演绎”。
(2)情节式的呈现。叙事散文或小说都是由一连串事件组合而成; 事件与事件之间,叙事散
文一般着眼于先后关系,小说则进一步处理内在的、复杂的因果关系,构成情节。小说家往往借着情节的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来牵引读者的情绪,让读者欲罢不能。
(3)隐身式的呈现。小说的作者一般不在故事中现身,即使小说里有自称“我”的人物出现。整个戏剧化的情节,透过不同的叙事视角来呈现。
①零聚焦叙述
零聚焦叙事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事,它的特点是叙事者讲述出来的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要多。这通常是从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而进行的叙述。这种叙述者从头到尾做一个单纯的“故事目击者”,只是客观地冷静地叙说他眼睛所看到的经过,没有任何感觉和评价。
②内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内聚焦叙述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中,成为内聚焦。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的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之外的内容,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
③外聚焦叙述
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他像一个不肯露面的局外人,仅仅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但不进入任何人物的意识,也根本不想对其所见所闻作任何解释。现代一些小说家为了对抗“全知全能”的传统叙述方式,往往刻意采用冷漠的旁观式的叙述方式。
11.如何看特创作主体?
【答案】文学创作的主体主要是作家和诗人。正确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是理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即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所以,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例如,巴尔扎克写出丁伟大的作品一一《人间喜剧》,那么巴尔扎克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分为物质实践、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评价)二种方式。相应地,人在这一种活动方式中也就分别扮演着物质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的主体这三种角色。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观念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做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一一艺术创造的主体与其他创造者的主要区别就在这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