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91文学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活动

【答案】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M.H. 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答案】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的整个过程。客体“主体化”是主体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3.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部作品,他在书中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书中有近半篇幅笔调与《追忆逝水年华》相似或呼应,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4. 文体期待

【答案】文体期待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艺术魅力乃至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

5. 文以载道

【答案】文以载道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本质的一种重要论述。它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而来,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一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6. 意境

【答案】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一个美学术语。它是指文艺作品在艺术美的创造上所达到的境界和审美效果,是华夏抒情文学与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在《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后历经刘瓣、王昌龄、王国维等文人学者的补充、发挥,意境的概念也就逐渐地丰富起来。现在讲的意境是就其最初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的: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同样,它也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7. 文学典型

【答案】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十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文学典型的真实性呈现的艺术魅力,并非仅在于它符合历史的尺度,还在于作家人格的真诚。真诚也是典型真实性的一个侧面,透过典型总是折射出作家最真诚的人格态度和情感评价。

8. 情感把握

【答案】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二、论述题

9. 雅克·德里达说:“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张炜说:“不言而喻,每个时期的文学都将面临着崭新的艺术形式、娱乐形式的挑战,于是每个时期都有人以为文学的终结是必然的。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今天有了网络,有了电视,有了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和场所,可是今天的人不要忘记,在过去,即便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仿佛比文字更有吸引力的娱乐场所、艺术形式也同样很多,他们也面临着像我们一样被那些艺术的形式给征服了,一度离开了文学和阅读。所以,当年也有那么多的人十分担心文学的命运,不断地提出文学死亡的问题。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在比例和强度上和他们当年其实也差不了多少,我们不要误解,以为只有今天的文学才面对一个绝对强大、强大得不可战胜的对手,没有一一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在未来我看也不会有。因为文字的魅力,文学阅读的魅力,是不可取代的,永远不可取代。”

结合以上说法,并结合当下文学发展的现状,你认为文学是否会走向终结?

【答案】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有关文学死亡的话题时常为人提及。有人说文学即将死去,

有的说不然。雅克·德里达认为,在信息技术的时代,由于新媒介对文学的冲击,文学将毫无疑问的走向末路。而张炜则对此抱乐观态度,他认为文学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受到娱乐形式的冲击,然而千百年来,文学并未因此消亡,而是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人们所要探索的应该是文学在新的环境下的发展走向。

(1)文学与媒介的关系

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在传播学的语境中,媒介也称“传播媒介”,通常是指那些传达、增大、延长人类信息的物理形式。传播媒介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口头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四种形态。文学总是存在于一定的传播媒介中的,媒介的不同也使各个时期的文学各有特点。

①口头媒介对文学的影响

在口头文学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诗歌、谚语歌谣等,口头媒介时期所存在的文学可以称为“口头文学”或“口传文学”。它具有形式简短、合辙押韵、便于传唱并赋有浓郁的民间色彩等特点,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例如,鸿篇巨制的文学基本上无法完成,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也会因不断的修改润色而走样。所有这些,都对文学的发展构成了某种限制。

②印刷媒介对文学的影响

现在通常所说的文学实际上是指以印刷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文学。文学在印刷媒介时代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文学经典与文化典籍的大量印行、流通、传播和阅读,明清白话小说的盛行,都与印刷媒介密不可分。在印刷媒介时代,文学具有了种种新特点,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文学的写作阅读成了一种个人化的行为。作家在其创作中虽然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但作家是惟一的作者,这既不同于口头媒介时期文学作品在其流传过程中会有无数个作者介入的情况,也不同于电子媒介时代准文学产品的集体生产。

③电子媒介对文学的影响进入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以印刷媒介作为依托的文学收到电子媒介的挤压,越来越多的“读者”变成了“观众”; 另一方面,电影和电视等电子媒介又常常把存在于纸媒中的文学作品作为拍摄其影视剧的重要资源。电子媒介的需求又刺激了文学的生产,但这种生产因为是在昆德拉的“意象设计师”的启发下进行的,所以,作家往往会写出一些故事性强、画面感浓、适合于改编的文学作品。在一定意义上,作家成了影视生产的供货商。于是出现了一种“从电影到小说”的逆向生产,小说写作因此渗透了影视剧的思维,并对印刷媒介中的小说写作构成了一种潜在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当纸媒中的文学被电影或电视剧改编之后,后者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它们只能被看做是“泛文学”、“亚文学”或“准文学”。泛文学的流行把所有原来用文字表达的东西转换成了图像,因此,它强化了这个“读图时代”的基本特征。

(2)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依然与传播媒介密切相关,如今,新型的数字媒介已经催生了两种文学,一种是网络文学,一种是短信文学。

①网络文学带给文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