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862文艺理论与评论写作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填空题
1. “隐含读者”是德国文论家______提出的概念,与“隐含读者”相对的是______。
【答案】伊瑟尔; 现实读者
【解析】“隐含读者”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隐含读者”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2.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是一种______。
【答案】意识形态
【解析】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等。
二、1
3. 情感把握
【答案】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三、论述题
4. 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答案】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从本质上说,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以精神现象的方式通过记忆机制而储存在作家大脑中的有生以来的刺激或信息。
(2)从来源看,文学材料的来源虽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但它们只有转化为精神现象,即记忆中的表象,才可能对作家的文学创造发挥作用。
(3)从呈现看,文学作品虽以文字符号加纸张的物质形式流通于世,但其所负载的,乃是作家个体内在的某些精神现象及其活动。
(4)从文学材料的获取渠道和流程看,不管经由哪一种渠道,其流程都一样,即刺激或信息转化为文学材料,必须通过记忆机制进行,必须被储存在记忆中才能奏效。有时,作家也使用笔
记、卡片、摄像等方式来搜集材料,但目的也是为了抗拒遗忘,使之更深刻地进入记忆,以便参与构思,激活思维。
(5)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的主体特征很明确,对于文学创造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了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因为只有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参与艺术构思,并通过无意识地“改头换面”之后悄无声息地进入未来的文学作品之中。
5. 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案】在文学理论史上,关于文学起源的说法主要有“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和“劳动说”四种。其中“劳动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起源的重要命题。即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而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2)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击壤歌》中写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它写出了早期农耕生活中人们自给自足、随遇而安的历史情况;
(3)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因此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而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为原始人提供了音乐的灵感。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6.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
【答案】人文关怀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总主题,它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l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的一切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因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由于文学所把握和反映的对象,都是具体的社会事件,都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境遇与遭际,都是人的欲念、情感、意志、行为和理想,因而人文关怀在这个领域,不仅在表现的具体性与生动性上,而且在内涵的丰富性与渗透力上,都是那些以抽象的方式认识和反映社会人生的其他精神创造物所无法与之比肩的。至于诚挚的情感与艺术的呈现方式给人文关怀带来的强烈感染力、巨大的震撼力与冲击力,则更属文学
与艺术所独具的优长。正因为文学的价值追求是以人为中心的,高尔基曾把文学称之为“人学”。
(2)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灵魂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认定人和人的价值在世上各种事物中具有首要意义的人文主义,虽然肇始于公元1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但是其强调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对文学而言,既是主宰它的审美价值追求的灵魂又是它的存在的根据,因而是“与生俱来”的。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文学,它们作为生产力和认识能力尚处于低下水平的人类“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演绎的世界都充满了人文精神: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女蜗补天”、“后弃射日”,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怀; 在印度史诗里出现的那个集正直、勇敢、忠诚于一身的人神共体的英雄罗摩身上,明显寄寓着古印度人的美好的人文理想; 古希腊神话里诸神过的全然是人的生活,他们在七情六欲面前无动于衷,甚至于产生反感。
(3)作家是人类命运的关注者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者
各个民族各个时代优秀的作品,无不高扬人文精神。作家对社会生活把握和反映的方式尽管异彩纷呈,有的是写实的,有的是虚幻的或象征的,然而其共同点则是,在对生活的富有历史精神的肯定与否定、赞美与贬斥、同情与厌恶乃至于困惑、无奈的情感态度中,寄寓着他们特有的“悲天悯人”情怀。纵观我国文学史,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都留下了他们忧国忧民的伟大诗篇。关汉卿的戏剧大多献给了社会底层弱女子,对她们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同时赞美了她们至死不渝的反抗精神,其惊天地泣鬼神的呐喊至今仍在艺术舞台上回荡。《红楼梦》的不朽魅力主要不是来自爱情故事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美好事物被摧残、被毁灭的无限痛惜。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小说的人文精神最为深厚,透过他那冷峻的笔调,从麻木的闰土、愚昧的华老栓、不幸的祥林嫂……尤其是那个寄寓着作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愤情感的阿Q 身上,人们看到的正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仟感的作家炽热的人文关怀。巴金也说他的小说都凝聚着强烈的情感,矛头是指向“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
总之,人文关怀从来就是也应该是文学创造的永恒主题,是其尚“善”的终极价值追求。现在,人类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面对着2p 世纪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人们在享受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遭遇到了新的生存危机,诸如环境污染,拜物主义与拜金主义盛行,人的尊严和价值被冷落等等。在这种情势下,“以人为本”的呼声日益高涨,人文关怀己超越文学领域而成为全人类全社会的共同课题。所以,文学这块人文绿地应该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弘扬人文精神的神圣使命。
7. 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有何深刻影响?
【答案】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影响表现在:
(1)文学传播方式是作家创作与读者消费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使文学欣赏成为广大平民阶层精神生活需要,也使读者迅猛增加,使依附于作家的观念形态的文学之本取得了物质外壳。
(2)文化市场促使文学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艺术生产者要按文化市场的需求安排生产,有助于艺术生产力的人解放,使艺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进艺术的多文化市场的竞争机制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