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场域

【答案】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场域:

①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

②场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

③场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2. 形式理性

【答案】形式理性是指理性选择中的意识活动形式应当是计算的。计算有几个最基本的特点或内容:量化、符号化、逻辑推论和效益预测。

3. 利己型自杀

【答案】利己型自杀是指由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所导致的自杀。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挫折或不幸被看做与他人无关的私事,不可能指望得到群体的援助,这使得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4. 福柯

【答案】米歇尔•福柯,法国后现代理论家。主要著作有《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 其主要观点有:

①权力谱系学。揭示了隐蔽在中立或友善面具下的权力与统治的实际运作状况。认为权力是一种关系性权力,它在无数的点上被运用,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并且从来都不是某种可以获得、

抓住或分享的东西。权力是分散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无主体性的和生产性的,它构建了个体的躯体和认同。得出的结论:话语是危险的,那些掌握权力的人试图对那些他们认为对自己构成潜在威胁的话语形式施加控制。

②规训社会秩序。福柯在其有关性、监狱、疯病和人类科学的论述中揭示了一种规训社会秩序。在一个规训的社会中,秩序不是通过法律、政府的强制性体制实施,而是通过各种控制技术,或者规训技巧和话语来维持的。

二、简答题

5. 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

【答案】对历史唯物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的理解:

(1)马克思阐述了有独到立场和丰富内容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在社会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有着重大影响。仅仅用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这两个哲学范畴来概括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不仅限制了研究马克思社会理论的视野,把大量关于社会现象的社会学论述排除在马克思理论研究之外,而且还阻碍甚至破坏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割断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学领域同其他国家对话交流的途径。

(2)社会主义国家对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停留在传统形而上学的层面,重视的是那些高度概括的、作为经验事实本体的本质、规律,亦即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范畴系统,而直接发生着的大量的丰富的社会事实,仅仅是建构抽象概念体系的材料。

(3)布哈林指出马克思的学说中有社会学理论,这是正确的,但是他把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等同为历史唯物主义,这又是机械的。社会学理论中最基础的范畴与原理同哲学没有清楚的界限,甚至往往是重合的,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社会学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应当在马克思社会学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中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关于社会学理论的论述。

6. 齐美尔的冲突思想对后来的冲突理论的发展有何贡献?

【答案】齐美尔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新的转折:

(1)齐美尔对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肯定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生活中辩证因素的认识,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社会冲突理论观点的出现,在实质上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现象的反映。但是在齐美尔时代,社会冲突现象在西方社会学中刚刚开始有所反映。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西方社会多种矛盾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开始逐步激化,冲突理论已成为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现代冲突理论的主要倡导者、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塞直接吸收了齐美尔的有关思想。

7. 如何理解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原则?吉登斯的结构观点同传统结构论有何区别?

【答案】(1)结构二重性原则

①从概念上二元论重新构建为某种二重性,即结构的二重性。客体主义者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制约性,主体主义者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两类因素在社会生活中都是实

际存在的,既不可简单否认,又不可把二者对立起来。

结构二重化原则的根据: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社会层面上,而且也存在于个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②实践意识

a. 实践意识是指行动者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明言就知道如何“进行”的那些意识。特点是“只做不说”、日常性和惯例性。

实践意识不是本能无意识层面上的,它是一种意识,并且是有能力支配行为的意识;

b. 它不是形成了概念、判断和推理,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语意识”,而是介于无意识和话语意识之间的“只做不说的意识”。

③时空原则

a. 吉登斯的时空原则强调社会生活的条件性和历史性,即把各种社会行动和社会事件都放到特b. 定的社会条件的限制中去考察,放到历史的动态过程中去理解。

与时空原则直接联系的是“定位”和“区域化”两个概念。吉登斯主要是从个体心理活动同社会环境的关系来使用这两个概念,具有较强的交往心理学色彩。

(2)吉登斯的结构观点同传统结构论的区别

①吉登斯方法原则是一种多元论的方法原则,是试图超越主体论与客体论二元对立,从个体心理、社会行动、社会制度、实践场域和历史过程等多种维度的综合中,对社会生活开展一种总体性研究,这是一种总体性的结构化研究,主要关注点不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建构,而是以日常生活为主要研究领域和立足基础的本体性研究。

②传统结构论都是把社会结构简单化,是在静态中看待社会结构。而吉登斯是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成的不断展开和持续过程中动态地理解结构。

三、论述题

8. 如何理解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

【答案】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

(1)消费社会制造出一个“丰盛”的假象,实质上却是结构性匮乏的表现。“物质丰盛的社会”和“物质匮乏的社会”并不存在,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不管是哪种社会,不管它生产的财富与可支配的财富量是多少,既确立在结构过剩也确立在结构匮乏的基础上,或者说,在现代文明的条件下,若以无穷欲望和物质资财匮乏来衡量,则“贫穷”无处不在。这是因为,丰盛不是建立在财富之中,而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具体交流之中。在原始交流中,每个关系都使得社会更加富有:而在我们这个“区分性”社会中,每个社会关系都増添个体的不足,因为任何拥有的东西都在与他人比较的时候被相对化了。

因此,在当代工业体系中,生产得越多,如果区分和差异的逻辑依然如故,那么实际离人类丰盛的目标就会越遥远。况且,人们社会“需求”的增长是没有限制的,而财富的増长却是有限的。所以,那种认为在我们的社会里所有物质的以及文化的需求都会很容易得到满足的想法必须被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