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613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然保护区

【答案】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为保护自然资源、改善自然环境,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要,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植物栖息生长地及其他自然历史遗址和重要水源地等划出界限,加以特别保护的自然地域。自然保护区往往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 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

2. 城镇土地

【答案】城镇土地是指位于城市市区的土地,是和农村土地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城镇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个人和单位依法取得城镇的使用权。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答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是依据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对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提出的要求,对土地规划进行的编制,主要任务包括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对用地部门进行组织协调、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组织、对土地利用进行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要符合以下原则:目的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系统协调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动态平衡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4. 土地保护

【答案】土地保护是指对已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各类土地资源用途、范围(面积)、布局,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办法、规章实行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管理与保护,确保各类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永续利用。土地保护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土地退化,保证土地永续利用,小断提高土地生产力。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生物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等; 工程措施包括兴修水平梯田、}厉洪沟和排水沟等。

5. 生态经济学原理

【答案】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交义科学。它是从生态学和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为研究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经济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6. 土地整理潜力

【答案】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通过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待整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权关系的幅度。广义的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使待罄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调整产权关系的幅度。狭义的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和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其他农用地面积。

7. 人地协调理论

【答案】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己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人地协调理论就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理论。由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范围的扩大和相互作用形式的复杂化,地球上几乎不存在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纯自然界。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界,己经基本上成为社会化了的自然界,人化了的自然界。

8. 城镇用地布局

【答案】城镇用地布局,就是在城镇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域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来确定城镇土地的使用情况。在城镇用地规划阶段,合理的城镇用地布局不仅对城镇自身的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都有深远的影响,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地区优势的发挥和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二、简答题

9. 在公路选线时,平原、微丘陵地区的选线特点是什么?

【答案】(1)平原地区的选线特点

①平原地区地形对路线的约束限制不大,路线平,纵,横三方面的线形很容易达到较高的技术指标,路线布设时,主要考虑如何绕避地物障碍等。其路线特征是:平面线形顺直,以直线为主体线形,弯道转角较小,平曲线半径较大; 在纵断面上,坡度平缓,以矮路堤为主。

②修建公路时占地是难以避免的,解决好路线与农田规划,农业灌溉水利设施的关系,是平原区选线时的关键问题。布设路线时,要注意既不片面要求路线顺直而占用大面积的良田; 也小片面要求少占耕地而降低线形标准,甚至恶化行车条件。再者,应解决好路线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使路线的布置尽可能地与农业灌溉系统相配合,少占良田,不占高产田。除较高等级的公路外,一般不要破坏灌溉系统,布线要注意尽量与干渠相平行,减少路线与渠道的相交次数,最好把路线布置在渠道的上方非灌溉区一侧或者是渠道的尾部。

③注意利用老路,并与铁路,航道及己有公路运输相配合。在平原区路线布设时,若有老路

与新布路线相距较近,而且走向一致时,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地将其改造后加以利用,以减少耕地的占用和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2)微丘陵地区的选线特点

①局部方案多。由于丘陵区的山岗,谷地较多路线走向的灵活性大,可行的布线方案一般比较多,一条路线的最终确定往往需要经过多方一案的比较。

②需要路线平,纵,横二方面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由于丘陵区地形的迂回曲折和频繁起伏,平,纵,横二方面相互之间的约束和影响较大,若三者组合合理,可以提高线形技术标准。

③路基形式以半填半挖为主。由于丘陵区的地形特点决定了路线所经地面常有一定的横坡,但是横坡一般并小太陡,路线与农林用地和水利设施的矛盾较大。为节约耕地,应采用半填半挖为主的路基形式。

10.简述城镇工业用地的布局与规划。

【答案】城镇T 业用地布局主要考虑以下五方面的关系:

(1)与城镇总体布局的关系

一般城镇均采用工业小区和分散工业点两级布置形式。就其对城镇生活居住用地的关系而言,可有以下布置方法:工业包围城镇形式、工业区与其他用地呈交叉布置、有机结合组团式布置。

(2)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位置的关系一一三种布置形式

①平行布置:这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工业用地宽度比较合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较好。

②垂直布置:这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工人上下班不为工业区内铁路线所隔断,防护带减少,节省建设费用,热电点、危险品仓库,热加工车间及工厂排出的有害物质可以远离居住区。

③混合布置:这种布置方式既有平行布置的优点,又具垂直布置的长处,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形式。

(3)工业用地布置与地形的关系

①在山坡地形,当风向与山坡直交时,迎风面一部分气流顺坡而上,另一部分气流绕山丘两侧流过,在背风面则形成涡流区。因此,在迎风面山坡地区,应将居住区布置在山前平原地带,工厂布置在山前缓坡地带,有害气体顺风向下风侧扩散,居住区不受污染。在背风景布置时,居住区在山上,工厂位于山下平原,这是由于涡流作用,山下的烟尘扩散困难。

②在河岸台地、较低阶地一般是冷气汇集处,且地面潮湿、常有雾气集聚。因此,工业用地和居住区均不宜布置在低阶地。更不应把工业用地布置在高台阶,将居住区布置在高台阶下。在山沟地形,最好将下业区及居住区都布置在沟外的台地上。

(4)工业用地布置与铁路的关系

当工业企业运输量大,或运输特别长大的货物时,需采用铁路运输。工厂应接近铁路正线,或接专用线引入厂内。由于铁路线在城市中的不同布置形式,工业用地有以下几种布置方式:①铁路呈环状放射形布置,工业沿铁路两侧也呈放射形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