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613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冲刺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众参与技术方法
【答案】公众参与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确定公众参与的对象、规划宣传、增加公众参与的途径等。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对象包括土地规划专家、设计专家,用地单位,涉及的社会、经济、自然问题方面的专家学者、规划区域的政府部门以及区域的群众。宣传可以普及土地规划的相关知识,可以提高公众对微观规划层面的认识,拓宽公众参与的广度。职能部门必须尽可能全面考虑:从与个人或社区的交流到与公众共同参与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共同分享信息。
2. 预测方法
【答案】预测方法是指预测某一事物所具体采用的方式和途径,具体而言包括所用工具、流程、方式等。预测方法通常包括因素分析法、自然增长法等。
3. 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答案】传统意义上的规划概念和规划层次己不适应城市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城市地域也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建成区,城市密集区、城市连绵区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意味着未来城市的概念将是包含着市、镇、乡、村的地域综合体,有必要对传统规划概念和层次进行变革。
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
【答案】土地开发整理项日规划就是在土地整理前期进行的安排设计,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的立项,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和执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的前提。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实质是总体规划的延伸。开发整理项目区的确定不但必须符合总体规划,而且要符合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5. 香港地区土地利用规划
【答案】香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极其医乏,其规划体系并不区分城市乡村,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其发展规划分为全港、次区域和地区二个层面,对应地形成了全港发展策略、次区域发展策略及地区图则二层架构的发展规划系统。
6. 土地利用率
【答案】土地利用率是己利用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值,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与利用技术水平、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等。衡量土地利用率的
主要指标有农业土地利用率、非农业土地利用率、垦殖指数、复种指数。
7. 土地用途管制目标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就是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违法占用,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就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限制不合理利用土地的行为,克服土地利用的负外部效应,提高土地利用率;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和地力枯竭,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 用途分区
【答案】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依据土地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上级规划的要求,按照同一的土地利用管制规则划分土地用途区。土地用途区可以是空间上连续或不连续的区域,面积可大可小。土地用途分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土地合理利用,控制土地用途转变。一般来说,在地域分区的基础上进行用途分区。前者主要用于地(市)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者用于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简答题
9. 在进行堤防工程规划时,要遵守哪些原则?
【答案】根据近期和远期的兴利防洪的要求,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规划,规划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根据不同地段、不同河流和保护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选定不同的防洪标准和堤防断面;
(2)堤防的规划应与流域规划、地面的水利规划相结合,并成为规划的一部分。力求与其他的防洪措施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洪水;
(3)堤防的上下游、左右岸应该统筹兼顾,使堤防起到防洪安全的作用;
(4)保证主要江河堤防不发生改道性决口,并确保广大农村、交通干线和城市的堤防不发生决口;
(5)在堤防遭受到特大洪水袭击时,要顾全大局,确保重点,决定取舍的方案和措施,把洪水的灾害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10.简述城镇生活居住用地的布局与规划。
【答案】(1)城镇生活居住用地
城镇生活居住用地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又称作居住用地,即城镇中的生活居住区用地。
生活居住用地的布局与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
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套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2)居住用地的分布方式
该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基础上,按照居住用地自身的特点与需要及其与工业等城市要素的相互联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来确定它在城市中的分布方式和形态。
城镇居住用地的分布一般采用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从形态上看,主要有团状、星状、组群状、子母状。
(3)居住用地规模及预测
居住用地规模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既要明确居民点现状用地规模,又要预测未来居民点用地规模。
居住用地规模(F )、居住人口规模(P )、居住人均用地标准(N )之间关系如下:F=f(P ·N ),可依人口规模P 和人均用地标准N 间接预测未来居住用地规模。另外,用地指标法和数学模型法还能直接预测未来居住用地规模。居住用地规模常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预测,并对预测结果加以科学分析,选择其中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较接近实际的一种预测结果作为基准,参考其他结果进行调整、修正,确定一种最佳结果作为最终用地规模预测结果加以运用。
(4)居住用地的平衡
居住用地在生活居住用地中所占比重有很大影响,所占的比重越大就有可能紧缩城镇用地,缩短工程管线,降低建设投资。因此,一般整个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以不低于40%为宜。
11.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原则、任务和方法是什么?
【答案】(1)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原则
①依法行政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国家措施,是国家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规范土地开发利用行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规划管理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并体现国家和政府的意志。
②民主管理原则
民主管理原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与依法行政原则相辅相成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贯彻民主管理的原则,最根本的是实行参与式管理,即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
③集中统一管理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实行集中统‘管理的原则,是土地集中统一管理的重要体现,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土地利用涉及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首先是集中统一规划和集中统一规划管理。
④政务公开原则
政务公开是各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和民主化决策、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改善部门形象的一项改革措施,有利于增强土地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管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