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884地理学科基础[专业硕士]之人文地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拉文斯坦人口迁移规律理论的概要。

【答案】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被公认为人口迁移研究的先驱。他通过分析英国等欧洲国家19世纪后期的人口迁移趋势,提出了七条迁移法则。

(1)拉文斯坦人口迁移规律理论

拉文斯坦推论指出,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即迁移的距离越长,移民的人数就越少。

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

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相对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

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倾向。即“工商业中心(城市)吸引周围乡镇的居民迁入,因此而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处乡村居民所填补,如此反复逐步影响到遥远的村落”。

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从源地向目的地的任何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

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⑤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2)拉文斯坦人口迁移规律理论的影响拉氏的迁移法则提出以后,众多学者,如地理学家、人口统计学家、社会学家以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些法则。此后,许多学者进一步发展了拉氏的人日迁移法则,如斯托福提出的“干预机会”理论。按照其理论,迁移一定距离的移民数,与目的地的机会数量成正比,与沿途的“干预机会”成反比。其实际意义是当附近有机遇时,人们对一个遥远目的地各种长处的感知就会变化,即当近处有机会存在时,远处目标的吸引力就减弱。

2. 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及内容

【答案】(1)经验主义方法论

经验主义方法论以归纳法为基础,其思想路线是:实践~观察~梳理~判断~结论。经验主义方法

的特征:一方面观察是其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价,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人文地理学家常常从观察人文地理现象的某个方面开始,通过分析研究资料,以求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

(2)实证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是指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3)人本主义方法论

强调以人为本,把研究的主题对象放在主观的经验世界上。针对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忽视人这个主体的倾向,一些西方人文地理学者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

(4)结构主义方法论(系统的方法)

系统方法,是将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任何一个系统由四个要素组成:元素、结构、功能、环境。结构概念与系统、功能、元素等概念相联系在一起,是某一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

3. 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答案】(1)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一般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及思想道德素质。

(2)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生产方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因素,教育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中心环节,优生是改善人口遗传素质的重要因素。教育在增长智慧、增强创造力和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生学是关于改良人的遗传素质,产生优秀后代的科学,对提高人口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②人口素质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生产力的发展对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刺激和推动人口素质的提高。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为人口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③提高人口素质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人口素质的提高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此外,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4. 人地关系协调的主要内容。

【答案】人地关系的协调首先要谋求人、地两个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相

对平衡,这是人地能够长期共存的基础。

(1)协调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需要生产资料又需要生活资料。这些资料最终都来自自然界。因此,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关系,确保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协调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确保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经济的发展必然要破坏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必须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不等于社会的进步,但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5)协调区际之间的关系

各区域由于在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程度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要求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6)协调代际之间的关系。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

5. 简述文化景观的定义、分类和特性。

【答案】(1)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人类在地表活动的产物,是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2)文化景观的分类

为更好地进行文化地理学研究,根据文化要素的分类将文化景观分为以下五大类:

①认知类文化景观,如语言、哲学、科学思想、教育等;

②规范类文化景观,如道德、信仰、法律等;

③艺术类文化景观,如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建筑中的美学部分等;

④器用类文化景观,如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的器具以及制造这些工具和器具的技术等;

⑤社会类文化景观,如制度、机构、风俗习惯等。

这五类文化景观又可细分为众多亚类。在这种分类方法下,各类文化景观都可能既有物质文化景观,也有非物质文化景观。

(2)文化景观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