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南大学人文学院718教育学综合之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模式则是( )依据某种教育理念或特定的评价目的、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途径所

建立起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

A. 教师或研究工作者

B. 评价人员或研究工作者

C. 教师或评价人员或研究工作者

D. 学生或评价人员或研究工作者

【答案】B

【解析】课程的评价模式是评价人员或研究工作者依据某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想或特定的评价目的,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途径所建立起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它对评价的实施作了基本的说明。比较典型的课程评价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外观评价模式、CIPP 评价模式、自然探究评价模式等。

2. 最早采用班级授课组织形式的是( )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但在(

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

A.16世纪末美国19世纪后半叶杜威

B.15世纪末德国17世纪上半叶夸美纽斯

C.15世纪末英国17世纪后半叶洛克

D.16世纪末瑞士18世纪后半叶裴斯塔洛齐

【答案】B

【解析】班级授课组织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历史前提下逐步确立起来的。在教育史上,最先采用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然而最先在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制组织的则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3. 赫尔巴特的观念心理学体系是围绕着下面哪几个概念展开的( )。

A. “知,,、“情”、“意,,、“行”

B. “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C. “感觉”、“知觉”、“观念”、“理性”

D. “感觉”、“表象”、“观念团”、. “思想之环”

【答案】B

【解析】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包括:①观念心理学体系是围绕“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几个概念展开的;②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③教学的“形式阶段”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④教育性教学——作为知识传递的过程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

4. 下面哪一个选项符合赫尔巴特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 )

A. “预备”、“提示”、“系统”、“概括”

B. “提示”、“联合”、“概括”、“系统”

C. “提示”、“明了”、“系统”、“应用”

D.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答案】D

【解析】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包括:①观念心理学体系是围绕“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几个概念展开的;②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③教学的“形式阶段”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④教育性教学——作为知识传递的过程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

5. 通常认为,衡量一个不完整的评价模式,应当使用如下三项指标,即方法上的( )、价值上的( )、用途上的( )。

A. 经验性可估性目的性

B. 经验性目的性可估性

C. 可估性目的性经验性

D. 目的性经验性可估性

【答案】A

【解析】衡量一个不完整的评价模式,应当使用如下三项指标:①方法上的经验性,是指评价者所使用的观察、搜集以及描述、解释评价数据和材料的方法,在性质上应当可信、适用;②价值上的可估性,是指评价得到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在价值上是可以确定的;③用途上的目的性,是指评价在使用上能解决什么问题、具备何种功能。

6. 下面是关于现代教育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是日益按照“实践理性”的原则组织起来,走向“科层化”和“制度化”的过程

B. 现代教育的科层化和制度化的过程也就是课程与教学日益分离的过程

C.20世纪的教育科学主要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按照自然科学的研究理路对

学校教育展开研究的

D. 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过程即是现代教育日益工具化、日益成为现代科层社会的一个环节的过程

【答案】A

【解析】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即是日益按照“科技理性”的原则组织起来,日益走向“科层化”和“制度化”的过程。而现代教育的科层化和制度化的过程也就是课程与教学日益分离的过程。课程日益成为单一化、同质化的“制度课程”。

7. 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发现,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

A. 计划阶段 实施阶段 合作阶段

B. 启动阶段 实施阶段 合作阶段

C. 启动阶段 实施阶段 评价阶段

D. 计划阶段 实施阶段 评价阶段

【答案】B

【解析】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发现,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①启动阶段。在本阶段,课程变革的发起者致力于使人们支持课程变革计划,这需要对课程变革计划的目标作出解释,以使教育实践者理解和接受; ②实施阶段。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对既定课程变革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需要;③合作阶段。在本阶段,所实施的课程计划已成为现行课程制度的一部分,这需要课程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密切合作、相互适应,以使变革计划不断进行下去。

8. 《国际课程百科全书》的主编利维对教育评价的历史进行了大跨度的审视,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 )。

A. 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后现代时期

B. 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后现代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C. 第一评价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后现代时期

D. 第一评价时期、后现代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答案】A

【解析】《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主编利维对教育评价的历史进行了大跨度的审视,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后现代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最大的特征是增加了教师在评价领域中的权威,并对某些心理测量的原则的适应性提出质疑。

9. 下列哪位课程理论专家是“概念重建主义者”?( )

A. 博比特

B. 吉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