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设计之心理学研究方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发表偏向
【答案】发表偏向: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研究结果(阳性结果)较无显著性意义的结果(阴性结果)或无效的结果被报告和发表的可能性更大的倾向。
2. Q 检验
【答案】Q 检验:把数据按照从大到小排序,找出最大值与最小值,并计算可疑出其与相邻值的差值,并将其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做商。得出Q 与题目给出的要求的Q 对比,要是大于,则是舍去。
3. 参数检验
【答案】参数检验:是在总体分布形式已知的情况下,对总体分布的参数如均值、方差等进行推断的方法。
二、简答题
4. 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变量是哪些?
【答案】心理学研究中变量的主要主要有:
(1)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
①刺激变量简称S 变量,是指已知的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包括研究者可以
a. 自然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b. 具体性刺激和抽象性刺激;操纵和控制的环境特征,其形式主要有:
c. 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
②机体变量也称被试变量、属性变量,是指被试本身对行为反应有影响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分为稳定特征与暂时特征,还可以分为生理上的特征和心理上的特征。
③反应变量指由刺激引起的有机体行为的任何变化。人对刺激的行为反应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反应和动机行为反应。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度量:a. 速度;b. 准确性;c. 难度或量表分数、评定分数;d. 次数或机率;e. 幅度和强度。
(2)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①自变量指在实验中被实验者加以操纵的变量。只要研究者认为能够影响行为,并能够对其进行操纵,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都能够成为自变量。
②因变量是在实验中被试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即实验者观测和记录下的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反应值。因变量依赖于实验者对自变量的操纵。
③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实验者需要通过保持恒定等方法使其中立化的潜在变量。
5. 简述统计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定义及其关系。
【答案】(1)统计检验中两类错误即错误和错误。 ①错误是指当零假设成立时,拒绝零假设犯的“弃真”错误,也叫I 型错误; ②错误是指当零假设不成立时,未拒绝零假设所犯的“取伪”错误,也叫Ⅱ型错误。
(2)错误和错误相互之间的关系 ①
于1。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不可能同时减小或増大。 ③统计检验力。
反映着正确辨认真实差异的能力。统计学中称为统计检验力。假如真实差异很小时,某个检验仍能以较大的把握接受它,就说这个检验的统计检验力比较大。
6. 简述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
【答案】回归模型建立的步骤一般包括:
(1)根据数据资料作散点图,直观地判断两变量之间是否大致呈直线关系。
(2)设直线方程式为如果估计值与实际值Y 之间的误差比其他估计值与实际值Y
之间的误差小,则这个表达式就是最优拟合直线模型,即表示X 与Y 之间线性关系的最佳模型。
(3)选定某种方法,如平均数法、最小二乘法等。使用实际数据资料,计算表达式中的a 和b 。
(4)将a ,b 值代入表达式,得到回归方程。
7. 如何进行元分析的质量控制?
【答案】元分析的质量控制的步骤:
(1)要有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文献检索策略,保证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进行严格的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2)选择恰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3)注意控制各种偏向;
(4)进行异质性检验,以保证合并分析的可比性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5)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并予以合理的解释和应用。
8. 简述假设检验的步骤。
【答案】一个完整的假设检验过程和具体分析步骤,其内容主要有:
(1)根据问题要求,提出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
(2)选择适当的检验统计量。
(3)规定显著性水平
(4)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
不一定等于1。因为与是在两个前提下的概率。是拒绝H 。时犯错误的概率(这不一定等;是接受H 。时犯错误的概率(这时“H。为假”是前提),所以时前提是“Ho 为真”)
(5)做出决策。
9. 心理与行为研究中,为什么要采用访谈、问卷、个案和跨文化的研究设计?
【答案】因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不能把人像老鼠一样关在笼子里观察其行为的变化,也不能随意切除大脑的一部分来观察其行为的变化。因此,需要采用特殊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如访谈研究、问卷研究、个案研究及跨文化研究等,这些研究方法所提供的有关心理活动过程的信息比传统心理实验提供的信息更为丰富、完整和深化。此外,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弥补实验研究的缺陷,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人们的态度、情感、思想观念和主观感受,从而对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
10.试比较百分位数和百分等级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答案】百分位数亦称百分点,常记作其中的m 表示百分比,的含义就是次数分布中相对于m 百分点的原始分数,即有m%的数据低于该数。
百分等级常记作PR ,和百分位数刚好相反,它表示某原始数据在分布中的百分位,即次数分布中低于该原始分数的数据百分比,常用在测量中解释测验分数。未分组情况下百分等级分数的计算公式如(10-6)所示,其中R 为数据按从大到小排列的等级,N 为数据总数。
三、综合题
11.试以字母转换实验为例,说明反应时间的“开窗”实验技术与反应时间的相加、相减法相比具有何种优点?
【答案】(1)反应时间的相减法。在实验中,Donders 首先测定3种不同的反应时间:
①A-反应时间: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时间也称为简单反应时间;
②B-反应时间: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于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此时测得的反应时间,其中包含简单反应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和选择反应的时间;
③C-反应时间: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而对其他刺激则呈现不反应。所测得的反应时间,其中包括简单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有了上述3种反应时数据,就可从中计算出辨别过程反应时和选择过程反应时。辨别过程的反应时可由C-反应时减去A-反应时而获得。选择过程的反应时可由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而获得。
(2)反应时的相加因素法。Sternberg 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4个因素:识记项目的数量;探针刺激的质量;反应的类型;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并且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上述4个因素分别对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起作用,这4个独立加工阶段为:探针刺激的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反应组织阶段。而探针刺激的质量对探针刺激的编码阶段起作用;记忆集大小对顺序比较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类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