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太极图说

【答案】《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宇宙衍化论,蕴含事物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哲理,阐明“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

2. 虚壹而静

【答案】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的一种认识方法。《荀子·解蔽》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即人们的一个通病就是陷入了片面性,由于被局部所遮蔽而看不见全局,所以要解蔽。“虚”是指要做到不因已有的认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 “壹”是指要做到不因对彼事物的认识妨碍对此事物的认识; “静”是指不要因为假象或幻象干扰自己正确的认识(“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做到了“虚壹而静”就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不会再被主客观的片面性所蒙蔽。

3. 形神相即

【答案】“形神相即”出自南朝齐梁范缜的《灭神论》,指形体与精神“名殊而体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范缜主张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人在精神在,人不在则精神也随之消亡。两者合而为一,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该论调是在迷信泛滥,唯心论者大肆宣扬“形神相异”的前提下提出的。

4. 六家七宗

【答案】六家七宗是指本无、即色、心无、识含、幻化、缘会六家,其中“本无”一家又分为本无宗与本无异宗,故称七宗。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般若学说很快同玄学思潮交汇在一起,依附玄学来传播般若思想。由于玄学存在贵无、崇有、独化各派别的分歧,般若学受此影响,依附不同的派别,因而产生了既不完全同于印度的大乘般若学说,又和玄学相异的中国式般若思潮,即“六家一七宗”等学派的分化。六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本无宗、即色宗与心无宗。六家七宗各派虽然观点不一,互相质难,但他们又互相借鉴与吸收,从各个角度去阐释般若“空观”共同发展了般若学说,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佛学的理解。

5. 随、泯、统

【答案】“随”、“泯”、“统”是方以智方法论总纲的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最初出自于佛教华严宗的三谛学说(即俗谛、真谛、中谛)。方以智在评价华严宗三个概念的时认为一切事物在“俗

谛”看来都是处于对立面的,在真谛的眼光看来,就不存在这些所谓的差别。但是当真俗二谛各落一偏,中谛则不落两边,一就是二,二就是一,差别就是无差别,无差别就从差别中看出。方以智用“随”、“泯”、“统”来表达这三个概念。“随”就是明确事物的差别,达到让世人有所遵循的目的; “泯”就是取消这种差别,否认对立,使人深刻; 而“统”就是把上面两种观点连贯统一起来。至于三者的关系,方以智认为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其中包含相当深刻的辩证思想。

6. 竹林七贤

【答案】竹林七贤是稽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稽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

7. 涤除玄览

【答案】“涤除玄览”是指洗去内心的尘垢。《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监”即古“鉴”字,“玄鉴”是指玄妙的镜子,即人们的内心。老子认为认识“道”不同于认识其他事物,需要“涤除玄览”保持内心的澄明之境,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与干扰,采用一种直觉的体验方式,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8. 重玄

【答案】“重玄”是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人的一股哲学思潮,注重玄理思辨。“重玄”思想上承先秦老庄道家思想,后启郭象《庄子注》哲学思考,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应用。其涵盖范围广,但外延都有其理论依据,不可混作一体。

二、简答题

9.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答案】(1)释义

上古领袖是怎么把修养术传给下一代的呢? 就是避开阴冷的寒风,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情,心定了,五行运转,气就自然顺畅。“精”“神”既济,就能守住自己的心神,病又从何而来呢? 那么,志向要少,少了后人生的方向就定了,欲望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心就会安定而不会恐惧,身体劳累却不知疲倦。气得以顺畅,各得所愿。

(2)观点

①该段文字出自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阐发中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钮、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③《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由于气的运动,从此有了星河、七耀,有了阴阳寒暑和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统摄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10.简述桓谭形神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桓谭是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关于形神关系,他认为精神居于形体,精神依赖形体,精神不能离开形体。

(1)精神居于形体

桓谭极其反对当时流行的徽纬之学,提出了“以烛火喻形神”的著名论断,指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如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毋火而竟烛。烛无,火亦小能独行于虚空。”桓谭明确指出人的精神小可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就如同烛光不可能离开烛体而存在一样。该思想对后世王充等无神论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精神居于形体是一元论。

桓谭的“精神居于形体”是继承先秦程下黄老学派的精气说,认为形体好比一所房子,精气住在里面,就形成了人的精神。《淮南子》也是继承了黄老学派的精气说。但《淮南子》与棱下黄老学派一样,都认为形气与精气是两种东西,能合也能离,是二元论。桓谭的火烛之喻,是一元论的观点。他运用形象的比喻,论述了精神对形体的依赖关系。他认为火依赖于烛,精神依赖于形体:人死气绝,形神俱灭。故精神不能离开形体。

11.简述惠施“合同异”的思想。

【答案】(1)惠施与“历物十事”惠施是先秦名辩思潮中“合同异”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历物十事”主要论述了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强调异同的相对性。

(2)“小同异”和“大同异”

①来源

惠施“历物之意”的第五个命题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惠施认为同异分为“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

②含义

a. “小同异”是指坚持在事物之间区分异同,一般指人的经验认识或常识。此物与彼物,或同或异; 同可分为大同和小同。“异”也一样,可分为大异和小异。大同者,其异必小; 小同者,其异必大。大同与小同之间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b. “大同异”是说万物毕同毕异。从天地一体来看,万物只是一物,此之谓“毕同”; 从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