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无待

【答案】“无待”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局限、无所牵绊、无所凭借的思想境界。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无待”并非是不需依待,而是无所不待,因循自然。

2. 分理

【答案】分理是指清代思想家戴震谈理时重视“区分”。他认为宇宙过程即表现为气化生生不息的过程,而把理看做是事物气化过程中的条理。即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秩序和规律。他认为理是事物之间的区别,即事物相互区别的各自的规定性,或是事物各自的属性。戴震谈理,重视“区分”。在他看来,只有作为事物区别的“分理”没有作为超越实体的理。

3. 格物穷理

【答案】格物穷理是朱熹的一个主张,意思是格物首先要解除外物,其次还要穷究事物之理,到至极处。格物的内容包括自然界、社会界,乃至个人的身心、性情。但是在朱熹那里,格物主要还是指研读经典,从事道德实践,即其终极目的是要明善,也就是使人明白什么是道德上的应当。在朱熹看来,人心是认知主体,外物是客体。穷理就是要对外物之理进行考察,这个过程也就是主体的知识扩充的过程。总的来说,朱熹的格物穷理思想,虽然侧重于身心性情的修养省察,但是也很注重对外界事物的考察。他虽然承认人具有天赋的道德法则,但是认为只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这些道德法则在心中才能慢慢彰显出来。

4. 元、会、运、世

【答案】“元会运世”是邵雍为解释宇宙的演化和历史变迁,照此十二、三十循环交替的规律,提出的“大年”的观念。其中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邵雍还用十二地支来配有十二之数,用天干重复三次来对应三十这个数。一元就是代表宇宙自然的一次生灭。这种循环按照十二、三十的规律可以向辰以下和元以上无限延伸,可以有“元之世”、“元之运”、“元之会”、“元之元”乃至无穷。虽然邵雍的这些数字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他试图为宇宙和历史的演化提供一种哲学的解释,尤其是把历史看成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包含一定的辩证因素在内的。

5. 王与霸

【答案】王与霸指王道和霸道,是《孟子》中着重讨论的两种统治术。《孟子·公孙丑上》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指出“王”和“霸”的根本区别体现在“以德”与“以力”区别。霸道是依靠武力的强权政治,王道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仁政,孟子推崇王道而贬抑霸道。王霸之辨成为后来许多学者讨论的话题,也成为统治者两手并用的统治方法。

6. 尚同

【答案】尚同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所主张的“上同于天子”的秩序观。“尚”通“上”“同”指同一或统一。墨子认为,在没有“正长”的原始时代,人们以自己的是非为各自的标准,故“厚者有斗,而薄者有争”导致社会混乱。

①墨子主张“一同天下之义”要求人们都服从天子的思想和意志,做到“上同而不下比”。这样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统一判断是非的标准,社会才能出现安定的政治局面。

②他又认为,天子“总天下之义,以尚同十天”即尚同的最高标准是“天志”。否则,天子公侯就无是非标准,最终无法达到尚同的目的。

7. 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

【答案】“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是清代戴震的伦理学命题。戴震提倡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即“理”“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戴震将“理”界定为“情之不爽失”认为“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理存于欲”的命题,与程朱理学的“去人欲、存天理”相对立,以为“后儒以理杀人”与“酷吏以法杀人”无本质区别。他将道德伦理建立在具体的感性欲求之上,在感性欲求之中寻求中正不失之善,而不是用灭欲的方式来建立伦理学之善。这种思想对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及其现实危害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并具有近代科学的实证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8. 《老子》论有无

【答案】《老子》论有无是指《老子》这一哲学体系中的有无观。《老子》中言:“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是指天地未分时一的原始物质存在的总体,是“有”即存在。道生一,即“有”生于“无”实际上“道”与“无”同义,两者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和客观存在于事物之上的“绝对”。《老子》又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认为“有”之所以能为利,是因为存在“无”。“有”、“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

二、简答题

9. 庄子“逍遥游”

【答案】(1)“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出世追求

庄子的“道”是借化去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差别与对待而确立的,“道”作为一种精神意境

也必由超越经验世界的对待关系中求取。

①人在世而为世所拘限的原因

依《庄子·逍遥游》所说,是因为人处于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并且,人把在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的“己”执定为己我。人一旦有己、有待,则无法摆脱有限性而求得逍遥游。

②出世之法

惟有“无己”(小执著个我)、“无功”(小留恋功业)、“无名”(彻底舍弃名位)的人,才可以超出一切对待关系,与“道”冥合为一而作逍遥游。

③庄子的理想人格与儒家的区别、庄子以神人、圣人称谓得以成就逍遥游的人,显示了庄子的理想人格与儒家的区别:

a. 儒家以贤圣论人格,透显出对世间道德生活与秩序生活的关爱;

b. 庄子却以出离世间污浊为所愿,向往漂泊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2)“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游世意识

①庄子论“道”庄子以齐同万物、齐同是非论“道”而不以最初本源论“道”。

a. “小隐”

在以“道”作为最初本源的情况下,引发的出世追求为避居山林的逃世遁世追求。庄子认为这种出世只属“小隐”。“小隐”把世间与出世间截然分割开来,还是处十对待中。

b. 庄子之“大隐”

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因此,庄子实际上是以世间为出世间的。

②以世间为出世间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意义。因而,庄子认为在世、与世俗处,却不将世俗的是非、善恶区分当真,即可出世。

(3)庄子的游世意识

①庄子的荒诞与自嘲

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然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很荒诞的。故庄子有强烈的荒诞意识、嘲世与自嘲的精神。在庄子笔下,那些得道的真人,都是形体残缺之人。这即体现为一种“自嘲”。在庄子看来,人一旦视世间为荒诞,在世间中,便可以通过游戏人间的方式而出世。

②庄子游戏人生的态度和意识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 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 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 达之,入于无疵。”这种顺适一切的态度就表现为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庄子“处乎才与不才”、可与不可、用与不用之间的态度,也为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

(3)庄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