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50公共管理学之行政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突变式”改革、“渐进式”改革

【答案】突变式,,改革指在较短期内,对行政体制进行大幅度调整和变革,能迅速改革、改变旧体制,但阻力和风险较大。“渐进式”改革则指用较长时间对行政体制各方面进行逐步阶段性的调整和变革,较为稳妥,进程相对缓慢。

2. 行政领导者责任

【答案】行政领导者的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其内容包括:①政治责任即领导责任,是指领导者因违反特定政治义务或没有做好分内之事而导致的政治上的否定性后果,以及所应遭受的谴责与制裁。②工作责任指行政领导者的岗位责任,即行政领导者担任某一职务所应承担的义务以及对成败的个人担当。③法律责任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因违反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或应负的责任。

3. 物资管理

【答案】物资管理是指政府部门对本部门所需物资的采购、使用、储备等行为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物资管理包括:①日常管理。包括计划、采购、验收、登记、检查、评比、移装、调度、封存、信用、改造、折旧、报废、统计与事故处理等方面。②使用与维护保养管理。各类物资设备,不但要管好,还要用好,管好是为了用好。③检查与检修管理。物资设备会因长期使用而引起损坏。要使其功能得到恢复,就需要及时检查与修理。④物资设备的改造与更新。物资设备的改造,是将科技的新成果应用于现有设备,从而提高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4. 威尔逊

【答案】威尔逊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校长,后任美国新泽西州州长和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他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被认为是行政学发端的标志,威尔逊的主要贡献是:

(1)强调了公共行政活动及其研究在所有国家现象中的特殊意义。威尔逊认为传统的论证主要集中在政治过程方面,而对如何实施法律则注意不够,应当把研究的重点放到行动的政府方面,即放到政府的行政管理方面。威尔逊还认为,为了效率可以适当牺牲民主,为此,应当建立一门新的学科一一行政学,使民主宪政制度臻于完盖

(2)提出了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认为国家的权力主要是掌握在决定政治的议会和执行政治的行政部门手中。这就从结构上否认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提出政治和行政的两分法。

尽管威尔逊的理论并未涉及行政学的基本框架,也并未规定其基本范畴,但他拟定了行政学的内涵,奠定了行政学的基础,因此被认为是行政学的创始人。

5. 行政法制

【答案】行政法治是行政组织结构法治、行政职权法治和行政行为法治的总称。具体包括:①行政组织结构法治; ②行政职权法治; ③行政行为法治。行政法治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要点:①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由法律设定; ②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 ③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将行政权严格置于法律约束之下,正是依法行政的本质所在。

6. 行政信息利用

【答案】行政信息利用是政府部门、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有意识地利用行政信息实现自身的需求、解决各自问题的过程。信息利用主体非常广泛、目的非常明确,利用的结果就是实现行政信息的价值。行政信息利用的着眼点是利用效率、利用水平、利用过程的评价和维护等。行政信息的使用价值由信息的真实度、时效性和适用性构成。根据行政信息利用的主体及其信息需求的不同,信息的利用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利用、组织利用和个体利用。

7. 行政回避制度

【答案】行政回避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其与所处理的事务有利害关系,为保证实体处理结果和程序进展的公正性,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请求,有关机关依法终止其职务的行使并由他人代理的一种法律制度。行政回避的范围是:

(1)职务回避。即国家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行政首长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审计、人事、财务工作。

(2)公务回避。指国家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涉及本人或者涉及与本人有上述职务回避所列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

(3)地区回避。指国家公务员担任县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职务的,一般不得在原籍任职。但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国家公务员除外。

公务员回避制度对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和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有重要意义。

8. 行政领导权威

【答案】行政领导的权威是指建立在法律、正当程序或领导者人格魅力基础之上的可以对领导对象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指引效果的影响力。权威是领导权力和领导艺术的综合反映,对领导活动的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简答题

9. 简述行政议程的建立。

【答案】议程建立是政策过程的第一阶段,决策者需要辨认什么是政策问题,并依据某种标准,对问题的轻重缓急做出排序。实际情况可能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可能完全不同。把什么问题纳入议程,把它看作什么性质的问题,这对后面的决策阶段有重要影响。因此,议程建立实际上是整个政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具体包括:

(1)政策问题的确认

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利益或生存条件遭到威胁或损害而出现的问题; 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也有人解释为,政策问题是那些引发部分或全部公民需求或不满的条件和状况,而这些公民追求的是状况的改善或矫正。

不同角度和不同理解会有不同的问题定义,有时甚至会形成冲突。实际决策过程中人量问题都是边界模糊的复杂问题,不同角度有不同看法。因此,政策问题的确认和政策议程的建立,必然充满各种意见间的争论。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

(2)建立议程的途径

政策议程的建立是复杂的过程。各种问题能否进入正式的政策议程,取决于各种力量的交互影响力。一般来说,公众关心和讨论的各种问题叫公众议程,进入决策程序并被正式提出来讨论的各种问题,则是制度议程或政府议程。综观各国情况,进入制度议程的途径大致有三种:

①外在发动型

常由政府以外的社会团体或公众提出,首先成为公众议程,引起广泛讨论或较大反响,然后以社会舆论或建议的方式被政府采纳,从而进入正式的政府议程;

②政治动员型常由最高领导集团或政治领袖提出,自上而下地形成各级政府的基本政策议程,再向外扩散成为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可的议程;

③内在发动型

常是某一政府部门或某一层级的政府首先提出,并被采纳为政府的正式议程。

一般来说,政府与决策精英有特定的看问题的角度和决策考虑,普通民众也会有特定的看问题的角度,两者有差异是正常的。但决策层要充分了解民意,要有能力在社会公众形成对重要问题的共识。

10.简述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答案】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指的设置上,应遵循“SMART ”,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在英美等政府绩效管理相当成熟的国家被普遍使用。

“S ”表示“Specific ”,要求绩效指标应是“具体的”、“明确的”、“切中目标的”; “M ”表示“Measurable ”,要求绩效指标最终是“可衡量的”、“可评价的”,能够形成数量指标或行为强度指标,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A ”,表示“Achievable ”,要求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是“能够实现的”,避免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