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820行政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行政立法权限

【答案】行政立法权限,是关于行政机关立法权限的明确规定,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之间的立法权限划分和享有行政立法权的国家行政机关之间,主要是指国务院与国务院各部委之间、国务院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立法权限划分。亦即哪些事项应由哪级机关制定、颁布法规。换言之,哪些事项应由法律来规定,哪些事项应由其他形式的法规、规章来规定。目前我国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与法律区别的标准是颁布的机关不同,因而它们在调整对象和范围上应当有所区别。应当山法律规定的事项必须经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法律,而不得由行政机关或其他机关制定法规或规章; 应当由行政机关的规章来规定的事项也不应由立法机关以法律形式来规定。

2. 分税制

【答案】分税制是一种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在中央与地方一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源,确定税收的权限、税制体系、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支关系的财政体制。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财政体制,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要求的,也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的做法。分税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彻底的分税制; 另一种是不彻底的分税制。

3. 行政伦理

【答案】行政伦理又称公共管理伦理,是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调整国家公务员与社会、行政机构之间,国家公务员系统内部成员之间,以及行政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含义包括:

①行政伦理取决于现代民族一国家中政治一行政的紧密关联性,国家意志的执行和国家意念的表达有其内在的一致性,行政伦理在本质意义上也是一种政治伦理。

②就行政主体的有机构成讲,公共行政伦理由行政组织伦理和行政人员伦理构成。

③在行政伦理的规范表现形式上,行政伦理由主观伦理意识、习俗化的伦理规则和制度化伦理法则等构成。

4. 领导

【答案】领导有名词性含义和动词性含义。作为名词的“领导”一般就是指组织的领导者。动词性领导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组织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指挥与统御的行

为过程。是具有多层次、多领域内涵的概念,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按权力基础进行分类,有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 按行为发生的层级分类,有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和基层领导:按行为发生的领域分类,有政治领导、行政领导和具体业务领导等。

5. 概念数据库

【答案】概念数据库是最终用户对数据存储的看法,反映用户综合性信息需求。概念数据库一般用数据库名称及其内容(简单数据或复合数据)的列表来表达。

6. 行政职权法制

【答案】行政职权法治,就是要坚持行政职权来源于法。行政组织的各项职权都由法律明文规定; 行政组织不能为自己设置任何权限。行政权力是国家公共权力的组成部分,坚持行政职权法治就是要从根本上杜绝国家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行政职权法治是规范行政管理行为、促进行为公正、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保障。

二、简答题

7. 简述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原则、方法及重要意义。

【答案】(1)编制管理的原则

①精简原则。一是精简机构,减少层次; 二是精简人员,实行合理定编定员。

②统一原则。一是统一领导,严格按国家的统一规定、统一制度、统一程序进行; 二是统一职能日标,明确划分各行政机构的职责权限,保证同类行政事务由同一个行政机构负责,防止机构重叠,政出多门; 三是机构设置要统一完整。

③编制立法原则。应对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审批手续及违反编制纪律的惩治办法等作出明确规定,使编制管理有法可依。

(2)编制管理的基本方法

①行政方法。指编制管理部门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力,按照组织系统对编制进行直接管理的方法,包括制定编制方案、核定编制总额、具体审批编制、进行编制监督等。

②经济方法。指按照物质利益原则,运用经济手段,对编制进行调控的方法,包括经费预算管理、编制与工资基金结合管理、编制包干、经济奖罚等。

③法律方法。指运用法律规范,对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进行调控管理的方法。这是有效控制编制的一种方法。

(3)编制管理的重要意义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就是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进行的管理。其意义包括:

①编制管理是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定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是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而建立精干合理的行政机构,配备精明的工作人员,使整个行政组织体系高效协调地运转,必须依靠科学的编制管理。这是在行政管理体系中居于较高层次的管理,有

人称之为“母管理”。

②编制管理是防止官僚主义,密切政府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手段。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很多,产生官僚主义的原因也很复杂。但实践证明,机构臃肿、层次繁多,必然运转不灵、反应迟钝,影响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及时沟通,使之脱离群众或者瞎指挥; 人浮于事、职责不清,也必然造成互相推诿、拖拉扯皮、办事缓慢等官僚主义作风的产生。而科学的编制管理依靠法律手段,严格按照编制设置机构和人员,这就可以有效地改变上述状况,为改进机关作风,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防止和铲除官僚主义创造良好条件。

③编制管理有助于节省国家则政开支。行政机构的经费开支由国家则政拨款。机构和人员过多,势必增加国家财政支出,并相对减少用于经济建设和人民消费的资金。而科学的编制管理是节省行政经费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把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与行政经费挂钩,超编者财政不拨款,银行不开支,这对节省经费,收到较好效果。

8. 怎样理解西方国家建立“企业化政府”的新理念?

【答案】20世纪80-90年代各国政府再造均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将政府塑造成一个企业型政府。

(1)企业化政府的基本理念。企业化政府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且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简言之,凡是能够运用创新策略,有效运用资源,实现高绩效的政府即为企业化政府。企业化政府不是要将政府转化为企业,而是人为政府必须在市场导向的观念下争机制,运用创新策略。其特征有:①重视成本效益关系。企业化政府强调政策、规划、项目的成本效益关系,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②强调顾客导向。政府的公共服务的提供应有强烈的当事人取向,施政目标应以公民的需求为考虑,视顾客为关怀的对象,强调对顾客负责,并以顾客满意为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标准。③强调市场机制,重视选择和竞争。主张通过市场机制的发挥,提供公共服务; 重视民间机构与政府共同生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④授予权能。企业化政府主张给予公共管理者以行政自由裁量权来完成计划,同时也包含着支持与容忍错误。⑤创新与改革。创新乃是企业化政府的主要特征。企业化政府要求解除规则枷锁,打破结构惯性,活化官员思维。

(2)企业化政府的模式。关于企业化政府再造战略,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提出十大原则如下:导航性的政府、竞争性政府、任务导向的政府、结果导向的政府、顾客导向的政府、有企业心的政府、分权化的政府、属于社区的政府、预防性的政府、市场导向的政府。

(3)对企业化政府的评述。

①建立企业化政府具有必要性。在实践中,全球化使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投资来源的“非本国化”、经营活动的“非本土化”、交换的“电子信息化”以及国际民间组织力量的日益“自治化”,都使公众和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治式运作能力、承受各种风险的自主能力大大加强。这对政府管理提出的要求是: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不再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