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903地质学基础B[专业学位]之地球科学导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主要环境污染物及米源有哪些? 环境污染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1)当前主要的环境污染源

①生产性污染物

工业生产所形成的“三废”,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即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就可能造成污染。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的农药造成了农作物、畜产品及野生生物中农药残留,空气、水、土壤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②生活性污染物

粪便、垃圾、污水等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不当,也是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孽生蚊蝇的重要原因。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数量大幅度上升,垃圾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使无害化处理增加了很大困难。粪便处理小当,也可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

③放射性污染物

对环境造成放射性的人为污染源,主要是核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医用及工业、农业用放射源,以及核武器生产及试验所排放出来的废弃物和飘尘。

(2)环境污染物的特点

①环境污染一般都影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受到大气、水体等的稀释,一般浓度往往很低。

②污染物浓度虽低,但由于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它们不但可通过生物或理化作用发生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和浓度,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而且多种污染物可同时作用于人体,往往产生复杂的联合作用。

③环境污染发生容易,治理难度大

环境一旦被污染,要恢复原状,费力大,代价高,且效率低,甚至有重新污染的可能。

2.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从非生命有机物质演化为原始生命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答案】(1)生命的本质

生命的本质就在于蛋白体(目前的理解为类似于原生质的核酸一蛋白质体系)具有的新陈代谢能力。这种能力是任何非生命不具备的,所以生命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生命(生物)与非生命(非生物界)之间并不存在小可跨越的鸿沟,构成生物体的50多种元素在非生物界里同样存在,说明两者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生物是非生物演化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2)从非生命有机物质演化为原始生命的关键环节

关键环节在于,如何使蛋白质组合成具有新陈代谢能的生物体,这就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也是生命区别于任何非生命的本质特征。

3. 大气中近现代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温室气体增温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1)大气中近现代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

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里昂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盖住了地球表层,就像塑料薄膜盖住农田一样,产生所谓温室效应。

(2)温室气体增温的可能效应

①直接影响是海平面上升,海洋水体热膨胀和冰川融化的综合作用很可能在下一个百年内使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20一100cm 。

②由于大气圈保持水汽的能力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全球变暖很可能导致全球变湿。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产区的中纬度和大陆中部地区将变干旱,夏天更为明显; 作物生长期的水分条件恶化将导致农业减产。

③温室气体增温在全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将会显著缩小热带与极地之间的温差,从而影响全球天气系统的热动力机制,显著改变决定区域气候的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格局。

④人类活动的很多方面如农业、林业、渔业、人体健康、沿海的基础设施、聚落、交通运输等都会受影响。

4. 谈谈你对“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这对概念的认识。

【答案】(1)“可更新资源”是指那些通过天然作用可再生更新的资源,主要包括风能、水能、和海洋能等资源。

(2)“不可更新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源,土壤资源,煤,石油等资源。太阳能、地热能主要包括矿石资

5.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答案】地球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1)全球性

地球科学的全球性特征决定了人们必须采用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和观察测试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研究范围,己经能从隧道扫描显微镜和离子探针的原子尺度到全球地震台网和轨道卫星所提供的数据得出的全球图像。

(2)数据处理和计算方法的变革

由于大量基础资料的积累,其研究力一法正在经历着数据处理和计算力一法的革命。大型计算机工具的应用以及地球科学各种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建立,已经使地球科学从以往的定性静态描述,转向以过程为目标的精确定量的动力学研究。这些数据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将为揭示全球变化的形成机理,洞察重要的地球系统过程本质和预测未来全球变化趋势发挥重要的作用。

6.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哪些表现?

【答案】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域单位的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有:

(1)自然地带性

①广义的理解认为,地带性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带性,垂直地带性。 狭义的理解,主张地带性主要是指纬度地带性,即热量或温度随纬度而变更以及随之而引起的其他方面的带状变化。

②太阳辐射能的空间一时间分布规律是制约自然地理地带规律的基本因素,由此产生了纬度地带分异。

③地球自转造成地表流体,包括气团、洋流等发生偏转,又增加了地带性图式的复杂性。 ④海陆地表组成物质的差异引起了能量收支状况的改变,从而导致地带性规律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扭曲。所以地球表面某些地理地带并不具有连续分布的形式,往往是断续的。

(2)垂直地带性及垂直自然带

①垂直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是指地球表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势起伏,当山地达到一定的高度后,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会出现垂直分带的规律史迭现象。直接原因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

②垂直自然带

垂直自然带是指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垂直带间相互配置的形式和次序称为垂直带带谱结构。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

a. 山地垂直自然带结构从属于一定的水平地带,是第二性的。发育在不同地域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具有各自特殊的带谱性质、类型组合和结构特征,不同水平地带的垂直自然带的各类型之间,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反映出它们在三度空间上的规律变化。

b. 垂直带谱类型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不完全重现纬度地带的序列。垂直带的结构类型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育和发展起来的。

c. 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就是地带性的水平地带,它随纬度和基带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有规律地更迭。

d. 垂直自然带除随纬度方向有变化外,还随距水汽源地的远近及坡向不同有明显的变化。 (3)经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是在同一纬度带中,自然地理现象显示呈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性。这种自然带的分布大体上与经线平行,并伸展成条带状的现象。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而在大气湿度、降水等水的因素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而表现的东西差异最为明显。

(4)地方性、隐域性及微域分异

①地方性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