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河内塔”问题解决过程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视觉障碍,“河内塔”实验,元认知,口语报告

  摘要

  问题解决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心理学派对此进行过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桑代克是最早研究问题解决的心理学家,他将问题解决看作是一种联想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适宜的联系得以建立并通过强化而巩固下来,反之,则逐渐消退。这种学习带有“尝试—错误”的性质。格式塔学派则强调问题情境的结构,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形成问题情境新的结构,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即“顿悟”。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把人看作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它把问题解决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为问题解决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   “河内塔”问题(Tower of Hanoi Problem)是问题解决的经典实验。“河内塔”问题的初始状态是一块有三根柱子的木板,在1柱上有直径渐增的三个圆盘A、B、C(圆盘数量可根据需要增减),构成塔状。其目标状态是把1柱上的圆盘移到3柱上去,但仍需保持原来的大小顺序。该问题的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面。A. Newell和H.A.Simon将“河内塔”问题编成了“通用问题解决者”(GPS)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对问题解决的策略和过程的研究。   视觉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对于视觉的缺失如何影响其它认知能力,主要有三种观点:“概括化缺陷假说”认为,残疾儿童由于视觉障碍阻碍了其语言能力及认知能力的发展;“补偿假说”认为,残疾人可以通过提高听觉及触觉的感受性来补偿视觉缺陷;第三种观点认为,只要视觉问题不因其它缺陷(如智力落后)而复杂化,盲人和正常人的认知能力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回顾国内外有关视障儿童的研究,多集中在感知觉方面,很少涉及到高级心理过程。本研究采用“河内塔”问题作为实验方法,通过这一操作性实验来探讨视障儿童与视力正常儿童解决过程的异同,从而验证有关问题解决的理论,提高视障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改善盲校教学质量提供心理学依据。   本研究采用3×3实验设计,被试共三组,即视障组、视力正常蒙眼组和视力正常组。每组24人,分别来自郑州盲聋哑学校和西安西光小学二至五年级学生。被试又依指导语不同而分为三个水平组:即元认知水平组、出声思维组和控制组。实验目的在于探讨视觉的永久性缺失、暂时性缺失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影响,以及言语活动对问题解决过程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口语报告的分析,研究被试在问题解决中所使用的策略,从而判断其问题解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