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621基础地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土壤自然剖面包括哪些基本层次? 各层的特点如何?

【答案】土壤自然剖面层次及各层特点:

(1)枯枝落叶层,枯枝落叶层是土壤形成的有机物质基础,由地表植物的枯枝落叶堆积而成。

(2)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是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腐烂、分解和再合成的产物,这层的颜色在土壤剖面中最深,呈灰黑色或黑色,一般具有团粒状结构,并富含有机养分。

(3)淋溶层,淋溶层颜色浅淡,一般呈灰白色,土壤颗粒较粗,主要由砂粒和粉砂粒组成。

(4)淀积层,淀积层质地较粘重,土体紧实,颜色一般为棕色或红棕色。

(5)母质层,母质层是土壤形成的无机物质基础。

2. 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答案】(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区内,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无生命物质一无机环境和有生命物质一生物群落。 ①无机环境包括太阳辐射能,温度、水分、空气、岩石、土壤和各种营养元素等物理、化学环境条件,及生物物质代谢的原料如CO 2, H 2O , O 2, N 2和无机盐类等,它们构成生物生长、发育的能量与物质基础。

②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可以分为三大类群:

a. 自养型生物,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称为生产者。

第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来的水、CO 2和无机盐类转化成为碳水化合物,并将其进一步合成成为脂肪和蛋白质等,用来建造自身,这样,太阳能便通过生产者的合成与转化不断地进入生态系统,成为其他生物类群的唯一食物与能量来源。

第二,化能合成细菌也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它们利用的能量来自某些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能上巨。

b. 异养型生物,包括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称为消费者。

这些消费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能量。根据不同的取食地位,又可以分为一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

c. 异养型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为生,称为分解者。

3. 土壤的基本组成有哪些? 什么样的组成对植物的生长最有利?

【答案】(1)土壤的基本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土壤的无机组成即矿物质,土壤中的矿物质又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种基本类型。 ②土壤的有机组成,主要包括原始组织及其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和腐殖质两种类型。

③土壤水分。

④土壤空气。

(2)对植物的生长最有利的组成

肥力良好的土壤应是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具一定团粒结构的,理想的土壤体组成应为含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和空气各占20%~30%。具有良好肥力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最有利。

4. 比较20世纪末与Eemian 间冰期气候变化趋势,对21世纪预测有何启迪意义?

【答案】20世纪末与Eemian 间冰期气候变化趋势的对比结果为及对21世纪预测的启迪 (1)Eemian 间冰期的全球气温比现在高约20℃,海平面高约5m 。气候突变一般看作是地内因素对于地外动力机制的非线性反馈,或称为天气一海洋一陆面反馈的自调节作用,增加了气候预测的难度。

20世纪晚期温室效应的增强,(2)使目前的冰后期进一步向Eemian 间冰期的气候状态接近,预示21世纪的气候不稳定性可能会增加,更需要加强预测研究。

(3)详细研究地质历史中过去全球变化的典型实例,查明突发性强烈气候变化的触发机制和成因模式,从而估计某些重要条件再度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4)通过当代先进的3S 技术对地球表层正在运转的各种传送带子系统进行严密监控,及早发出有关预警信息,是有望逐步提高预测能力的。

5. 请说明大气中CO 2和O 3的来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答案】(1)大气中CO 2的来源、变化及对气候的影响

①来源:大气中的CO 2含量很低,其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呼吸作用中CO 2的排放; 微生物对动植物尸体进行分解作用中CO 2的排放;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变化:近200年以来人类活动(工业化)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CO 2的浓度增加了20%

③对气候的影响: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CO 2含量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产生。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全球温度逐年持续升高,影响全球气候随之发生改变。

(2)大气中O 3的来源、变化及对气候的影响

①来源

在距地表15~35km之间为20km 厚的臭氧层即O 3层,在距离地表25km 处大气中O 3浓度最

高。O 3分子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而分解为O 2和O 原子,又能被这两个原子重新生成。

②变化

近年来,南极上空已出现臭氧空洞,北极上空臭氧层减少了20%。人类过多的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造成了臭氧层的损耗。同时许多飞机飞行会排放出许多废物,也会破坏臭氧层。

③对气候的影响

臭氧层耗竭,会使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量辐射到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不仅危及人类及其生存的环境,还将引起气候条件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6. 何谓大气环流? 从成因分析全球行星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它们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1)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2)气压带的分布:

①赤道附近终年受热,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向外流散,导致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区,称为赤道低压带。

②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而高空伴有空气辐合,导致气柱质量增加,在低空形成高压区,称为极地高压带。

③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逐渐流向趋于纬线方向,阻滞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

④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是一个相对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这样就形成了全球的7个低空纬线方向气压带。

(3)全球行星风带的分布: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称为行星风系。全球地面行星风系主要包括三个盛行风带:

①信风带

由于南北纬30°~35°附近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问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一部分气流便流向赤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压带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

②西风带

南北纬35°~60°之间,因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气流一部分流向高纬度,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西方向即西风。在北半球地面风是西南风,而南半球是西北风。

③极地东风带

自极地高压向外辐散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东风,故称极地东风带。

7. 为什么地球被称为水球? 为什么当今全球的水资源逐渐变得紧张起来?

【答案】(1)地球被称为水球的原因

地球上不仅存在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为深层岩石所封存的液态水,海洋、而且还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和大气水分等,它们共同构成地球上的水圈。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它的面积约3.61×108km 2, 占全球表面积的70.8%。地球上水的97.31%存在于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