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626地球科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

【答案】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的原因

(1)团粒内部存在大量的毛管孔隙,吸水力强,能储存很多水分; 团粒之间则为非毛管孔隙,易于排水且经常充满空气。因此,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既能蓄水,又能通气,可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关系。

(2)团粒内部属嫌气环境,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养分的保存; 团粒之间为好气环境,有机质分解迅速,能保证养分的供应。因此,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兼具好气和嫌气的条件,能较好地解决养分供给与保存的矛盾。

(3)当降雨或灌溉时,水分可通过团粒间的非毛管孔隙渗入土壤内部,既可减少地面径流的损失,又可增加深部土层的湿润度; 雨后或停止灌溉时,表层团粒因蒸发而失水收缩,使之与下层团粒问毛管的联系被割断,形成一隔离层,下层团粒中保存的水分便不易被蒸发掉。因此,具有团粒结构土壤的抗旱与防涝性能均较好。总之,团粒结构是肥沃土壤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分析地球表而形态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答案】地球表面形态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如下:

(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是:

①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它是被海沟、海岭等构造带分为若干板块的;

②全球共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里又包含若干小板块,各大板块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当中的;

③板块的交界地壳比较活跃,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2)岩石圈内发生的三种相关的地质作用—岩浆作用(侵入和喷发)、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大都与板块构造及其各种运动比如分裂、俯冲和碰撞有着密切的联系。板块构造是形成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原因。

(3)地球表层是地球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共同作用的地方。现在地表的海陆分布轮廓与全球

板块构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地表所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地质地貌类型与板块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3. 何谓大气环流? 从成因分析全球行星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它们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1)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2)气压带的分布:

①赤道附近终年受热,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向外流散,导致气柱质量减少,低空

形成低压区,称为赤道低压带。

②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而高空伴有空气辐合,导致气柱质量增加,在低空形成高压区,称为极地高压带。

③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逐渐流向趋于纬线方向,阻滞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

④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是一个相对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这样就形成了全球的7个低空纬线方向气压带。

(3)全球行星风带的分布: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称为行星风系。全球地面行星风系主要包括三个盛行风带:

①信风带

由于南北纬30°~35°附近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问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一部分气流便流向赤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压带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

②西风带

南北纬35°~60°之间,因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气流一部分流向高纬度,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西方向即西风。在北半球地面风是西南风,而南半球是西北风。

③极地东风带

自极地高压向外辐散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东风,故称极地东风带。

4. 何谓水分循环? 它有何意义? 其原动力是什么?

【答案】(1)水分循环的概念

水分循环是海洋、陆地水和大气的水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大规模的交换过程。

(2)水循环意义

①水循环使水不断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②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 对地表太阳辐射吸收、转化、传输,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于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④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⑤水循环对土壤的优质产生影响。

(3)原动力

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的能量。其中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强度不均匀是水循环形成的重要动力。

5. 什么是岩浆岩? 主要有哪几类? 它们和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有什么关系?

【答案】(1)岩浆岩的概念是由炽热的岩浆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它可以分成两个成因系列: (2)岩浆岩的分类

①按产出状态分

a. 侵入岩,即由岩浆侵入地壳并在地壳中结晶形成的岩石。

b.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突破地壳),在海水或大气中冷却形成的岩石。

②按二氧化硅含量分

①酸性岩

含量高于66%的为酸性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属于酸性侵入岩,流纹岩是酸性火山岩。

②中性岩

含量为53%-66%的岩石为中性岩,如闪长岩。

③基性岩

含量为45%~53%的称基性岩,典型的基性侵入岩为辉长岩。

④超基性岩

最低(<45)的岩浆岩是超基性岩,岩石多为深灰一黑色。

(3)岩浆岩与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的关系

在侵入岩中最为熟知的是花岗岩,以其作为岩浆岩的代表来叙述。

①花岗岩是属于酸性的岩浆岩类,

母。

②由于是在上地壳中逐渐冷却结晶的,二种主要矿物都有较好的晶体,只是由于结晶过程的温度、压力条件和降温速率不同,矿物晶体的大小不同。

③由于花岗岩主要化学组分的含量存在一定范围变化,且次要(或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较大,三种主要矿物晶体的颜色有多种变化。当某些次要元素(或微量元素)的含量较高且满足化学计量比时,可以形成它们的独立矿物一在岩石中这些矿物被称为次要矿物和副矿物,如磁铁矿、磷灰石等。

6. 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貌? 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案】构造地貌是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地质构造地貌由构造运动形成,同时又受到外营力作用的侵蚀、破坏,常见的地质构造地貌有断裂地貌、褶皱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

(1)断裂构造地貌

又称断层地貌,是地壳岩石受力发生破裂,产生相对位移所形成的地貌,如断层崖、断层谷、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等。

①断层崖是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其高度取决于断层的规模。由于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往往使原始的断层面发生很大变化,使坡度变缓,甚至使断层崖消失,同时使崖壁基部断层线位置

含量高达66%-63%。主要由三种主要矿物组成,它们是带红、黄、灰色调的浅色柱状长石,无色透明或烟灰色的粒状石英,以及白色或黑色的片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