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宁夏大学财政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案】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这也是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当前各国几乎公认采用由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如图所示。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系数处于

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之间被视为合理区间。我国日前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说明收入差距已经较大,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因此我国政府己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作为当前

图 洛伦兹曲线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范围的,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范围的,财政应尽职尽责。应由市场分配的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等,财政的职能是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而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则应改变目前“企业办社会”的状况,由财政集中分配,实行社会化。

(2)规范工资制度。这是指规范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 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 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2. 试述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和财政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都采取立法的形式规定投入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相对稳定性。

我国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是,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在“多予”上下工夫,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资,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国家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2)财政对“三农”投入采取的主要措施

①全面取消农业税。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从2004年减免农业税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的实施,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为此,中央财政于2004--2006年问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968.3亿元。

②财政补贴。从2004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即对种粮农民按种植面积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③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④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为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和农村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从2004年开始在河北、河南等省进行国家开发资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日前试点范围继续扩大。

3. 简述转移性支出的特点。

【答案】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的所有权无偿转移出去的支出,包括各种社会保障支出、各项财政补贴支出、税收支出以及政府债务的利息支出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或补助等。这类支出的发生虽然没有消耗社会资源,但显示了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与购买性支出不同,转移性支出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政府的非购买性。政府的这类支出,不表现为对商品和劳务的直接购买,而表现为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而采取的资金转移措施。

(2)转移性支出的无偿性。转移性支出是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没有得到等价补偿。受益者也不必予以归还。

(3)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和社会影响的间接性。转移性支出作为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对社会总供求、社会总储蓄以及经济总量和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往往是间接性的,而且存在着一定的时滞。

4. 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有哪些影响?

【答案】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 分配的变化也是影响财政收入增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价格变动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①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

a. 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财政收入是实际增长加名义增长;

b. 物价上升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收入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上负增长;

c. 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实际不增不减。后两种情况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

②引发物价总水平上升的原因

a. 财政赤字是物价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国家财政就会通过财政赤字从GDP 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在GDP 只有因物价上升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即为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税”;

b. 信用膨胀是物价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那么,财政在再分配中有得有失,而且可能是所失大于所得,即财政收入实际下降。

③产品比价关系变动的影响

a. 产品比价变动会引起货币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形成GDP 的再分配,使财源分布结构发生变化;

b. 财政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分布呈非均衡状态,各经济主体上缴财政的税利比例不同。

两者的综合结果就是对财政收入的最终影响。

(2)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

①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中,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同向变动,即出现所谓“档次爬升”效应,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额将有所增减。

②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

③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

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同时过去对所得税的主要部分一一国有企业所得税实行承包制,大体相当于定额税,因而某些年份在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出现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上负增长,和现行的税制有极大的关系。

5. 简述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1)取消农业税的历史背景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全局问题。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保障农民的权益,在农村实行休养生息的税收政策。由于种种原因,“三农”问题的解诀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农村发展面临的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要靠加快农村人口非农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业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