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全球化
【答案】贝克指出,全球化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具体而言,它指民族国家及其主权被拥有不同的权力机会、取向、认同和网络的跨国行动者所打压及穿透的过程。全球化创造了跨国性的社会关联和空间,重估了区域文化的价值并推动了各种第三文化的产生。
贝克指出,全球化过程的特殊之处在于可经验地研究的区域——全球交互关系网络的扩展、密度及稳定性,通过传播媒体的自我定义和在文化、政治、经济、军事诸层面的社会空间及影象流。全球化意味着非世界国家,更准确地说,全球化是无世界国家且无世界政府的世界社会。
2. 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
【答案】正常现象是指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病态现象是指那些不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涂尔干认为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犯罪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它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生活的一般条件有关。他认为,只有弄清常态现象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病态现象,他对自杀现象的分析、对失范问题的考察,就是建立在这种观点上的。
3. 社会冲突的类型
【答案】冲突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①从冲突的现实性来看,可以将冲突分为现实的冲突和非现实的冲突;②从冲突的范围上,将冲突分为群体内部的冲突、群体之间的冲突、诉讼、非人格的思想冲突。
4. 理性
【答案】“理性”最根本的特征是以行为的“迂曲”推延报偿的直接获取,换取更长远的满足,在现有手段与未来目的之间建立起符号化的关联,即可以得出某种“理论”或“模式”,并借此指引行动。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
【答案】(1)哈贝马斯提出沟通行动的概念,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出自己的合理性理论。哈贝马斯批判韦伯在理性化的问题上的理解仅限于目的-工具合理性。目的-工具合理性模式的错误在
于,这种视角仅看到了人类行动处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主体与主体间关系的合理性。沟通行动所处理的正是主体间关系,或者所处理的是主体间行动的相互协调问题。
(2)哈贝马斯对沟通行动概念的分析,普遍(形式)语用学对交往的有效性要求的分析,都是为了揭示沟通行动中所潜藏着的不同于目的——工具理性的另一种理性:反省、批判和论证的能力,即沟通理性。①沟通理性是一种对话式的理性,是以主体间的平等的对话为基础的。而目的——工具理性是一种独白式的理性,基于个人利益的计算的理性。②沟通理性是一种借助于更佳论据的力量进行反复论证的理性。在有效性要求受到质疑时,沟通行动的参与者能够进入理性的讨论,在讨论中,沟通双方针对受质疑的有效性要求反复讨论,以期达成共识。而目的-工具理性不必借助于理性的讨论,而是以单方面的利益的取得为标准。
(3)沟通理性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七点:
①沟通理性是哈贝马斯对工具理性与实践理性辩证的综合;
②沟通理性是重建人类生活世界理性化的基础;
③沟通理性是人类寻回自我尊严和意义价值,迈向理性社会的先决条件;
④沟通理性是一种透过反复论辩的民主沟通程序,以追求真理共识的理性;
⑤沟通理性是一种启蒙的理性,其目在于批判,反省被社会系统所扭曲的沟通,以重建人类沟通之潜能;
⑥沟通理性具有民主、多元、开放、整全、普遍及实践的特质;
⑦沟通理性是一种透过教育的启蒙,以培养具有自主、成熟、负责的整全人格为理想。
(4)沟通行动的合理性程度是以沟通理性的发展程度为基础的。哈贝马斯认为,韦伯和传统批判理论之所以在社会理性化的问题上陷入悲观主义,正是因为他们分析问题的概念框架不适当:其出发点都是目的-工具合理性行动,没有看到在人类的沟通行动中,实际上潜藏着另一种理性的潜能,即沟通理性。理想言语情景下的沟通理性显示出人们是希望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意味着人们愿意放弃用武力或其他内外的强制力来协调主体间的行动,愿意通过平等的对话和沟通来处理人际间的冲突。哈贝马斯认为,如果人类的这种理性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合理化并非没有希望。
6. 怎样理解和评价福柯在社会学研究中追求异质性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1)理解:
①在肯定差别同否定差别的对立中,福柯把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同思想史区别开来。
考古学要在实证性的话语实践中揭示出具有差别性的规则,考古学只是力图认真对待这些差别;力图理清这些差别,确定它们怎样分配,怎样相互包容,相互依附和相互隶属,它们属于怎样不同的种类。简言之,是要描述这些差别,并在它们之间建立它们的差别的系统。
②在肯定差别同否定差别的对立中,福柯同哲学认识论和各种科学史区别开。
福柯认为,思想史、认识论和各种科学史,实质都是追求共同的无差别的普遍规律和连续性线索,形成这种错误追求的原因之一是它们都停留在观念层面的研究上。考古学可以避免这种错
误追求,因为它不去玄思那些观念,而是面对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和特定关系中的话语实践,研究人们说出来的话语,亦即“说出来的事件”。福柯把那些尚未成为哲学概念系统和科学知识体系的“说出来的事件”称为“档案”。考古学的宗旨是要翻阅、审理那些以说出来的事件构成的档案,虽然这些档案收藏的资料不是哲学认识论和科学发展史的正文,但是它们蕴含着哲学认识论和科学发展史展开的前提。翻阅这些档案就是对现在人们面对的各种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的“考古”。
(2)评价:
①福柯在社会学研究中追求异质性,超越形而上学思辨的感性现实性;
②给研究者新的启示,让研究者能够意识到多样性和异质性。
7. 吉登斯怎样论述“共同知识”对社会行动的支配?怎样理解他对行动的意外后果的分析?
【答案】(1)吉登斯对“共同知识”对社会行动的支配的论述
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的起点是关于社会行动的思考。吉登斯把社会活动看作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其连续性的运动中剖析它的作用或结构化功能,强调蕴含在行动过程中或者说是支配行动过程的意识因素的连续性。
社会行动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
①吉登斯通过强调行动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而把它提升为人类的共同意识,人们在行动中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人类的共同意识支配的。
②存在于行动中但行动者意识不到的“共同知识”。吉登斯认为,除了目的、意图和动机等行动者可以自觉到的意识因素以外,在行动者话语意识觉察不到的两个行动过程层次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灰色区域”。
虽然共同知识是行动者不自觉的、不可言说的,但是,吉登斯认为它对行动起着监控作用。共同知识的主要成分是实践意识,实践意识虽然不具备话语层面上的自我反思能力,但是实践意识同话语意识没有固定的区分,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渗透关系,作为实践意识的共同知识是在同话语意识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中参与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
(2)吉登斯对行动的意外后果的分析
①区分三种意外后果
a. 由某种偶发情境而引起的意外后果,例如某人进屋开灯,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盗的窃贼。吉登斯认为,研究这类意外后果的关键在于追溯性地考察意外后果与偶发情境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追问偶发事件在因果序列中的作用。
b. “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每个个体活动是有意识的,但是众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识不到的结果,吉登斯称之为“人人为之,可又无人为之”。吉登斯认为这种“复合效应”或“偏离效应”,不应仅仅从理性与非理性的标准去评价,实际上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意外后果形式之一。
c.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的兴趣在于制度化实践再生产的机制。在这里,行动的意外后果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