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大学文学院专业综合课(广播电视艺术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特写
【答案】特写是指拍摄距离变化会形成各类“景别”的具体内容,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也包括一部分近景。特写的功能是选择与放大。特写有多种,其作用都是通过细节去揭示事物的面貌,去发掘事物的本质。特写还可以弥补新闻消息一般不太涉及的“心理情绪”这一内容的传播,使人们在接受基本信息的同时,感受特写细节所传递的无言的感情信息。特写画面内容单一、易懂,画面的时间长度有2秒钟即可。
2. 口播新闻
【答案】口播新闻指以播音语言为主体,有时辅以图片资料或屏幕文字的新闻。我国中央电视台于1958年11月2日开始使用这一形式,最初被称为“简明新闻”。随着近年来早间读报节目的盛行,口播新闻的方式深受观众欢迎。其优势包括:①新闻时效快,是与其他新闻媒介进行竞争的重要方式; ②便于传播政令及理念性内容; ③不受图像限制,稿源丰富,有利于扩大节目的信息量。必须指出的是口播新闻必须以时效性强的动态性新闻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过多,就失去了口播新闻争时效的优势。
3. “反打,,
【答案】“反打”即反拍角度,是指一种处于前一个镜头拍摄方向的反面或反侧面的影视摄影角度。反侧面拍摄人物的角度常常产生奇妙的感觉,有利于全面介绍现场场景,同时还有助于表现主体对象的多方面和立体形态。
4. 空白
【答案】空白,是一切平面造型作品中的特殊因素,‘自是指画面中处于背景位置、实体对象之间的单一色调的空隙。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落在清晰范围之外,失去了原有实体形态的天空、大地、水面及一切景物,由于其色调的单一,都可视之为“空白”。空白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使画面内各个实体因素之间沟通联系,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空白在画面中的运用,可以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人物思想动态和意境的描绘,给物体带来动向、动势,使画面充满可感的情绪。
5.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
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二、简答题
6.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运用倾听艺术有哪些基本形式?
【答案】倾听必须有它的对象一一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过程中,根据采访的具体情况,运用倾听艺术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1)个别交谈时的倾听。
记者要充分了解、细致深入把握新闻中的生动材料,一般来说,还是要靠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个别交谈,这种个别交谈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预约式个别交谈,这是指记者与采访对象预先约好的个别访间、个别对话,这种个别交谈非常方便,记者和采访对象两个人只要约好了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进行,限制很少。因为没有第三者在场,采访对象可以打消顾虑,无拘无束的畅谈,对记者来讲,单独面对采访对象,目标专一,便于提问,听得也更清晰、准确、详细,也能够充分同对方交换意见,启发对方把问题谈得更深入,并进一步挖掘采访对象的内』自世界,掌握到更具体、生动、传神的细节。
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采访对象难以接受记者预约。这时,记者不妨“客随主便”,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一段时间。从一定意义上讲,较之坐在办公室里一问一答僵化式交谈,会更自然、亲切、透彻些。
(2)开会发言时的倾听。
它可以用较少时间迅速集中线索和材料。大型、综合报道的采访若用此形式,节省时问的效果尤为显著。它能起到互相启发的重要作用。一人对材料一时回忆不出,知情者们稍加提示或启发,就可使记忆重回,茅塞顿开。几个人一起座谈时,一个人说得不正确不全面,旁人也可以对之补充、纠正。调查座谈会这一形式既可以缩短采访活动中验证素材的周期,又可以使当场得到的素材真实可靠,客观全面。
调查座谈会既然是个收益明显的采访活动形式,那么,作为调查座谈会主持人的记者,就必须掌握开好调查座谈会的技能,否则就产生不了应有的效果。
①事先应发出“安民告示”,即记者应在采访前把座谈的内容、目的及要求告诉采访对象,以使其作好充分准各。
②要精心选择座谈人员。
③要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每次座谈会的人数十个人以内为宜,这个人数可以使座谈的议题谈得深,谈得透,记者也容易主持、调控。
④不要轻易下结论。开座谈会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甚至发生激烈争论,是常有的事,也是正常的事。
⑤要做捕捉线索的有心人。
(3)平时随时随地去听。
古语云: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新闻记者来说,随时进行采访活动,这样既方便、自然、无拘无束,又颇有成效。不分时间、地点、场合、条件,也无论参加人数的多少,只要处处留心,深入群众,可以说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得到新闻。不少重大新闻和典型报道,最初也往往是记者平时随时去听,从中抓到线索,随后深入采访而成。
7. 新闻采访中运用创新思维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新闻采访中运用创新思维,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是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是思想认识上的升华。新闻采访中的创新思维,是建立在我们党一贯的新闻采访工作传统的基础上的。因此,不能背离这种优良的传统,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把新时期的采访工作做得更好。例如,我们党的新闻工作所一贯倡导的深入调查、实事求是、全面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都是今天所仍然需要坚持的。我们所要创新的,是突破那些不适应新时期社会情况的陈规陋习,是突破那些阻碍改革开放的旧观:念、旧思想,是以当前新闻工作的特点创造出新的采访技巧和方法。所以,创新与继承二者是不矛盾的,也是不可分割的。
(2)正确处理创新与原的关系
新闻采访,是一项政策性、实践性很强,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人民实际利益的严肃的工作。因此,新闻采访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比如,新闻报道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新闻必须客观、真实、实事求是,新闻要尽可能用事实说话,做到迅速及时等。新闻采访中运用创新思维,也不能背离这些基本原,而是要更加生动、有力地体现这些原。创新可以标新立异,但不能异想天开。新闻采访中的创新思维,正是在维护新闻报道基本原的前提下,不断开拓新天地、新思想,采写出有新的时代特色的好新闻来。
(3)正确处理创新与真实的关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和新闻采访工作的生命。无论新闻采访中怎样创新,绝不能以损害或削弱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为代价。如果那样,创新也就完全失掉意义。新闻采访中,可以想像,可以思索,可以设计多种采访方案和报道计划,但决不能虚构。瞎编乱造,不是新闻,新闻采访的一切思维活动必须在维护新闻报道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取信于民,传媒才有生命力,新闻采访也才能永葆青春,成为推动新闻事业前进的真正动力。
8. 新闻采访中,记者应当怎样正确地把握和对待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
【答案】记者在采访当中会遇到各种职业、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的人。这些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是由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决定的。记者要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尽可能多的材料,提高采访成功率,就必须注意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然而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一下子就袒露在记者面前的,往往是在一言一行,甚至一个表情或手势中,隐隐约约地显现出来。记者采访时,只有通过敏锐的观察,才能及时地掌握采访对象的心理,把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