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广播电视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系列报道,是指对某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进行的多次性报道。系列报道由多个独立的报道单元组成,单元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各自是一条完整、独立的新闻(单一的或综合的),集合在一个大主题下,使观众通过多个独立报道的内容,对一个时期的某一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 “反打,,

【答案】“反打”即反拍角度,是指一种处于前一个镜头拍摄方向的反面或反侧面的影视摄影角度。反侧面拍摄人物的角度常常产生奇妙的感觉,有利于全面介绍现场场景,同时还有助于表现主体对象的多方面和立体形态。

3.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答案】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者直接进入画面(即新闻现场),对发展中的新闻事件作直接描述、评论,或对有关新闻人物进行访问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的最大特色是从采访开始到结束,采访者(记者)和被采访者的一切活动均在新闻现场,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

4. 新闻采访

【答案】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报道新闻而进行的各种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的活动的总称。它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新闻采访的采访对象是新闻事实,探访、采集新闻事实素材构成新闻采访。新闻采访以调查研究为其基本工作手段。

5. 电视时政会议新闻

【答案】电视时政会议新闻是指电视媒体对各种会议(会见)动态及相关内容所进行的反映报道。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宽,从党政部门的政治性会议,到各社会团体、学科门类的专业会议,以及庆祝会、追悼会等,都属它的报道范围。电视时政会议新闻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电视,在其新闻节目里进行会议报道,是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的重要渠道,是造成舆论、指导下作的必要手段。它是我国各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功的会议报道的实践表明,它是“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从而使这些问题引起公众重视”的最直接的传播形式。电视时政会议新闻的传播技巧包括:①立足新闻、寻找角度,发掘观众需要的信息; ②协调关系、沟通认识,创造良好的摄制前提; 积累素材,精心编辑,创造个性。

二、简答题

6. 记者在采访中提问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案】提问,是针对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而采用的不同谈话方式,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掌握一些提问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1)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法

即直接向采访对象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请求答复,不搞不必要的客套与寒暄,不绕圈子,不撒大网,一开始就进入正题,直截了当地向采访对象说明自己想知道什么。这种方法一般适合在下列情况采用:

①当事人或被采访者公务繁忙,行色匆匆之时。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他没有多少充裕的时间来交谈,另一方面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采访的目的。

②采访一些突发事件,如火灾、凶杀、地震、交通事故等。负责处理这些事件的有关方面负责人非常繁忙,场面也颇混乱,而又不愿失去同他们交谈的良机,就应该以精练的提问求得对方明确的回答,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如愿以偿。

③采访对象与记者己经非常熟悉,多次接受采访,这种情况也不必客套,可以直接提问。

(2)侧面迂回法(又称勾推法)

这里有两层含义:①当正面不好直接提问时,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同,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比如,遇到那些不善言谈、不习惯于记者采访、而且比较陌生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可以从一些日常生活琐事或接触到的周围事物谈起,待采访对象与记者逐渐熟悉,感情融洽后,再把话题引回,提出主要问题。②采访时,不直接找采访对象本人谈话,而先找他周围的人谈。比如熟悉他的上司、同事、亲人、朋友等谈,待掌握一些基本情况后,再找采访对象本人深谈。这样不仅可以借助预先获知的情况,更好地了解采访对象的性格及行为,以便为下一步在对当事人的采访中争取主动提问打下基础,而且可以挖掘出采访对象本人不愿意谈的生动丰富的细节。尤其是遇到工作繁忙,对琐事易忘的采访对象时更应如此。

用迂回法提问,有时可以产生直接法所起不到的作用。尤其是当对方回避我们正面提问时,更需要运用迂回法。这是一种从侧面刺探的艺术,需要仔细揣摩,灵活运用。

(3)激将法

在谈话采访中,如果掌握了对方某种特点和个性,必要时可以采取旁敲侧击,甚至激将的方法,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提问,促使采访对象吐露事情的真相。对于自恃高傲、不屑一顾的采访对象尤其适用此法。这时,记者不能不顾实际情形一味“穷追猛打”,而应按心理学原理,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使对方的心理感觉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真相。激将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是记者在其所假设的问题中,投入一定强度的刺激,迫使对方感觉朝相反方向转化。

(4)引证法

指由近而远、由浅渐深,用其他事物或消息引起对方谈话的兴趣,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新闻材料。有的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领会不深、不清,不知从何说起,这就需要举出一两件有关

事例,帮助他打开思路,明确意图,回答问题。还有一些采访对象,出于谦虚,不愿多谈。这时也可以有记者把准备时了解到的一两件事先讲一讲,引起对方的联想,请他补充细节,畅谈体会。有时还可以根据采访中看到的现场情况或感受到的气氛,加以概括、引证,引起对方的畅谈。

(5)请求法

指记者很有礼貌地代表受众向采访对象表示自己的希望,请他谈谈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对于那些忙于工作,无暇接待或由于个性等方面的原因而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来说,用请求法提问效果会更好。这种情况下,采访对象本不想接受采访,但由于记者使用了礼貌性的语言,诚恳地提出请求,使被采访者受感动而腾出时间予以接待。

(6)重复法

即记者以发问的口气,重复采访对象讲的某一句话,使对方再明确地说一遍,以加深我们的印象,核实清楚对方讲话的原意,并把交谈进一步引向深入。尤其是谈到一些人名、地名、时间和一些数据时,适当地运用重复法,可以减少我们听觉上的失误,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当然,在整个口头采访过程中,这种重复法提问不能过多,以免打断对方思路,影响采访的正常进行。只有在比较重要而我们又没有了解得十分清楚时,才运用这种方法。

(7)赞叹法

在同采访对象交谈中,对方谈到某些使我们受到感动的精彩细节或材料,我们可以用赞叹的语气表示肯定,并进而深入挖掘这些细节材料后面包含的更加深刻的意义。

(8)反问法

即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这种方法应用得当,可以促使对方思考,或者有的问题我们估计到正面问对方可能不会得到坦率的回答,这时可试用反问法,也就是“先发制人”,把对力一的退路截断,使他不得不明确回答,对提问有较坦白的表示。因为对方对于你的反问,不得不作出承认、否认或沉默三种反应,而我们可以从他的表示与反应中进一步掌握事实的真相,深入挖掘新闻事实材料。不过,反问法提问有时容易使采访对象显得被动不堪甚至不悦,应当慎用,要因人而异。要注意不要刺激对方,引起对方反感。

7. 试从社会习俗的角度,分析新闻采访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答案】新闻采访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体现在:(1)记者要善于学习,积累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各地的习俗状况.

记者是社会活动家,他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接触各种不同的领域,如果需要,他还要跑遍全国乃至世界的许多角落。所以,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这不仅仅局限于新闻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各行业的专业知识、生活常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各地的习俗知识。有经验的记者都善于在平时从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并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厚积而薄发,采访时一就能得心应手。

(2)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分析和正确对待不同的社会风俗.

一方面,我们提倡入乡随俗,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俗话说:“身在罗马,则为罗马人所为’夕,这也是与采访对象亲密起来的力一法。入乡随俗,是进门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