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952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应用之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事业

【答案】新闻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事业是指一种以新闻为中心的、大规模的社会文化活动,包括新闻业务、新闻经营管理和新闻教育、研究事业。狭义的新闻事业是指各种新闻媒介的总称,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厂、新闻图片社及其出版物。

2. 声画对位

【答案】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着同一个新闻内容中心,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表现形式。声画对位,指声音与画面不同步显现,不是给人以“看图识字,,的简单感知。“声画对位,,传播,是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人们视听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叠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一加一(声加画)大于二(声画)的传播效果。这恰如两张颜色相同的玻璃纸,当它们叠加时,得到的是更深的颜色。

3. 空白

【答案】空白,是一切平面造型作品中的特殊因素,‘自是指画面中处于背景位置、实体对象之间的单一色调的空隙。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落在清晰范围之外,失去了原有实体形态的天空、大地、水面及一切景物,由于其色调的单一,都可视之为“空白”。空白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使画面内各个实体因素之间沟通联系,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空白在画面中的运用,可以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人物思想动态和意境的描绘,给物体带来动向、动势,使画面充满可感的情绪。

4. 电视会议新闻

【答案】电视会议新闻是指电视媒体对各种会议动态和相关内容所进行的反映报道。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宽,从党政部门的政治性会议,到各社会团体、学科门类的专业会议,以及庆祝会、追悼会等都属于它报道的范畴。电视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广,在诸多的领域里都有它报道的范围。其目的是会议者希望通过电视媒体劝服观众认识、接纳和赞成会议中发布的信息,同意发布人宣布的观点和主张,从而引导和影响观众。

5. 深度报道

【答案】深度报道是对新闻事件中的“五个W 和一个H' ,等新闻要素作立体的、全方位的反映,不仅仅报道发生了什么事,更为重要的是针对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和预测,达到“以今日之

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明明日的意义来”的传播目的。深度报道的“深度,,,是一种全方位的,蕴涵着事与理的思辨“深度”,绝非是一般性的背景介绍、分析和解释。深度报道这一体裁形式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在报业与电子新闻业的抗衡中交替运用而产生的,深度报道进入电视新闻后,同样得到了有效的运用,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二、简答题

6.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答案】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十分重要。

(1)记者要善于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学习语言。

古今中外,先辈们为后人留下了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作为对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真实记载与创造性发挥的文学成果,这些作品具有取之不尽的语言精华。生动的细节描写、严密的情节发展线索、精彩的人物对话以及丰富深刻的哲理,无不通过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示出来。各类文学文体、文学语言都早于新闻文体、新闻语言产生,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借鉴文学作品的精华之处,才能丰富新闻工作者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笔头功底。

(2)记者要善于从各阶层老百姓中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

如果说从书本、从文学作品及各类名家名篇中学到的终究是间接经验的话,那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语言营养便是直接经验了。广大人民群众扎根基层,是现实生活的主人。在漫长历史和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积累了大量生动而鲜活的语言。群众的语言朴实、简练、生动、形象,用群众语言去表现群众的思想、情感、生活和工作,群众会更喜欢看、喜欢听,效果会更好。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学习和运用群众语言艺术。

群众语言同时又是极其丰富的,充满了生活气息,而且简洁明白、表现力强,恰当运用群众语言,会增强口头采访的表现力。我国历史悠久,成语、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打油诗、顺口溜等也是一个巨大的语言宝库,这里面有许多奇思妙想的幽默语言。这无论是对培养记者口头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还是对记者的语言的幽默感,都有极好的借鉴作用。

总之,群众语言是反映群众的实际生活和实际工作、学习情况的,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丰富多彩,有真J 清、有趣味、有深意。既可以丰富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所写的报道呈现出生活的原汁原味。

当然,学习群众语言不是简单地套用,而是要在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把群众语言作为取之不尽的宝藏,经常注意收集、琢磨、整理,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群众语言中也有一些粗糙或庸俗的东西,甚至有的还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因而在学习和运用中,要注意精选和提炼。

还必须注意到,人民群众的语言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新闻工作者在学习群众语言时,除了学习有生命力的现成成语外,还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注意学习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和生产中创造的新语言。这样,才能真正汲取人民群众语言的精粹,形成形象、贴切、生动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记者要重视讲好普通话,注意学习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普通话是国家提倡学习的标准语言,我们也称之为“国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语法结构和优美的用语为使用的语言的范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普通话就成为我国每个学生必学的基本语言,是小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人们学会了却很少使用。新闻记者,尤其是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往往能操一口流利的地方话,而普通话听来却像夹生饭。这在采访当地人时倒无妨,但是当采访对象是外地人时,就很容易闹笑话了,甚至可能妨碍采访活动地顺利进行。

在掌握普通话的同时,新闻记者又要学习掌握一些地方方言。方言是一种语言中与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语言。记者学习方言同样是采访活动的需要。这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记者在采访中使用方言,有利于采访双方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记者学习方言,可以避免在采访中产生误会,保证采访顺利地进行。

7.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是人际间心理沟通的艺术?

【答案】之所以说新闻采访是人际间心理沟通的艺术,是因为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而交往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外在体现。

(1)从新闻采访的本质看,它的社会意义就是交往,采访是记者通过各种方式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这种活动必然要融入人际交往之中。新闻工作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这主要表现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活动方式上。新闻采访是以传播为目的,自身又是传播的一种方式。新闻采访比其他任何工作都更依赖交往,它通过交往来获取信息,再借助传播媒介,以特殊的交往方式把信息传播出去。

(2)从新闻采访的特性看,新闻采访要求采访到可供报道的新闻,而这些新闻是要通过记者的交往来获得的。作为记者的社会活动,是在新闻领域内为完成新闻业务工作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它有着明显的二重性,即:“活动内容的新闻性与活动形式的交往性。”(3)新闻交往不同于一般的人际交往

①新闻交往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要写出新闻作品。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是围绕着记者所需的而采访对象又有的信息进行的。当记者发现采访对象没有自己所需的信息时,会适时中止这种交往。由此可见,完全是新闻采访的目的,把记者与采访对象联系到了一起。新闻采访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并弄清事实的真相,这一鲜明而特殊的目的贯穿于交往的全过程之中。

②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的复杂性,是其他任何交往所不能比拟的。新闻采访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记者所面对的采访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涉及的层面上。

③新闻采访中交往是平等的关系。记者处理与不同采访对象之间关系的总的原则,应当是双向平等的原则,采访活动作为一种社会交往,完全是两厢情愿,不允许一方使用行政或法律手段逼迫另一方。不管双方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如何,在采访过程中,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采访对象的社会地位有多高,记者的地位就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