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黑龙江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同等学力加试)@适用院系@新闻传播学院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2. 交叉采访
【答案】交叉采访是指在同一时间采访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新闻。要求记者要善于合理安排时间,最有效地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各种采访条件,抓住机会,有条不紊地完成采访任务。这种采访可以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3. 电视新闻言论
【答案】在我国,人们是这样认识电视新闻言论的:“电视新闻言论,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虽然,人们对电视新闻言论的定义不统一,但是这些定义有两个共识:①电视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应该有适量的言论,对事件进行分析,说明其社会意义和影响、个人或机构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等,目的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所传播信息的深层含义; ②“新闻意义”的发掘与传播。电视新闻言论的外延包括评论、述评、编前语、编后语等编播形式。
4. 隐性采访
【答案】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记者在采访中,不向采访目标公开自己的身份,也不公开表明采访的目的。这种采访现在愈来愈常见于批评报道中。
5. 图像新闻
【答案】图像新闻是指用新闻画面(活动图像或系列新闻照片)与新闻语言播音相组合的新闻报道。这类新闻的画面运用有三大忌讳:①改变新闻事件过程、地点的摆拍; ②重复使用同一段画面来拼凑播音稿所需要的时间长度; ③使用所谓的资料画面,根据播音稿涉及内容贴相关的画面。
二、简答题
6. 简要分析电视时政会议新闻的传播技巧。
【答案】电视时政会议新闻的传播技巧包括以下方面:
(1)立足新闻、寻找角度,发掘观众需要的信息
许多会议,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都是不感兴趣的,因为会议内容往往是和观众没有直接的联系,其信息不是观众“欲知而未知”的内容。因此,作为记者就不能立足于会议本身采制动态信息,而应摆脱会议内容对新闻的引导,从大多数观众需要的角度寻找信息,以满足观众的需要。传播实践告诉我们,会见、会议新闻传递的信息要尽量贴近观众,只有这样才会受欢迎。
(2)协调关系、沟通认识,创造良好的摄制前提
时政会议新闻在电视屏幕上的泛滥现象,早已引起了广大观众的不满。特别是地方台,指令性会议新闻和关系性会议新闻所占比例居高不下。面对指令性“时政会议新闻”,电视台要会同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商量分析会议的报道价值,要使会议主持者从行政领导角度对会议效果作估计,转移到从大众传播媒介角度来估计传播效果,还要将观众对会议新闻的批评据实上报,以转移有关方面运用电视屏幕“开会”的兴趣。对于关系性会议新闻,同样应持这个态度进行协调沟通。
(3)积累素材,精心编辑,创造个性
①深入采访,积累素材,创造厚实的报道基础。
②精心编辑、突破模式,创造风格各异的“会议新闻”。对于会议新闻的编辑控制,可以形成这样二类样式:
a. “精编精报”,采取会内外结合的方式,以饱满的信息量进行传播,这是重要会议的报道。 b. “精编简报”,采用典型镜头,口播为主,控制信息流量,不报会议程序,只报会议要义,这是‘般会议的报道。议照片,议报道。“精编合报”,三五条“会议新闻’夕合编口播,或配以各会的定格镜头,或配以屏幕文字,或采用有关会两三句话一条,突出一个报道中心,这往往是有新闻价值,但又可暂时搁置的、时效性不强的行业性会
7.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创新思维的能力?
【答案】创新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积累和实践之中不断形成和培养的。
(1)学习对于创新非常重要
如果不学习,不了解政策和时局,采访中根本无法创新。最重要的学习,就是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它是记者正确展开采访活动的灯塔,也是记者创新思维活动的源泉和根据。只有熟悉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才能够准确地去认识和发现新事物,也才能从中选取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去进行报道。创新,也才有了前提和基础。
(2)积累对于采访中创新思维的运用,也很重要
没有积累,不解客观情况,手中没有生动的数据和资料,也就谈不上采访中创新。记者就是要养成勤奋积累的习惯,学习一些农民拣肥料积少成多的精神,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丰富、资料众多的人。这样,采访中创新也就更能得心应手了。
(3)实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记者只有在不断实践、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增长聪明才智,增强新闻敏感,也才能在采访中更加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与习惯。从更广的意义上讲,实践对于提高记者总体采访能力、开扩记者眼界、结交更多朋友、总结出更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成功地运用创新思维也有重要的意义。
8.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观察能力?
【答案】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观察能力需要做到:
(1)提高观察的技巧,要不断增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记者的观察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最终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败。记者只有具备了高度的新闻敏感以及洞察力,才能决定观察些什么,如何观察。
(2)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记者的理论修养和综合水平的体现。
理论修养和综合水平高的记者,能够在一般人看起来普通的、偶然的、平淡无奇的事件、人物、环境中发现深藏不露的内在意义,能够洞察隐秘的幕后联系,在看似平凡的世界中看到闪光点。
(3)要多提倡采写现场短新闻,在实践中培养记者的观察能力。
现场短新闻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到现场第一线采访,通过自己的观察,全面、生动、真实地反映新闻事件。多采写这种现场短新闻,能够培养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现场的采访习惯,锻炼记者迅速抓现场生动细节和人物特征的本领。
9. 记者在采访中应当怎样进行观察。
【答案】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为了加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在注重对形势和现场情景观察的同时,还应当随时留』自对各种问题的观察。我们要时刻了解和察觉那些在执行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发掘和抓住那些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观察与思考不结合在一起是行不通的。因为观察与思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要想观察好,必须思维好。”观察与思考的结合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学会动脑筋,学会联想,学会比较,通过积极的思考把不同的事物用一定的线索联系起来,构建出一幅崭新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2)要有正确的立足点。对于同样一件事情,记者个人都会因为立足点不同,而最终形成完全不同的报道。这就需要找准自己的立足点,永远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采访与写作。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永远都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上进行报道,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正确舆论导向。
(3)要选择好的角度。这里所说的角度,主要是指直接用眼睛观察的位置。凡是搞摄影的人都能体验到,同样拍摄一个物体,位置不同,效果会大不同。
(4)要全面,不能片面。这要求记者不能以点代面,不能道听途说,要全面掌握材料,客观报道新闻,避免用主观片面的语言来报道新闻。同时,观察要看得远,看得全,不能一叶障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