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空白
【答案】空白,是一切平面造型作品中的特殊因素,‘自是指画面中处于背景位置、实体对象之间的单一色调的空隙。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落在清晰范围之外,失去了原有实体形态的天空、大地、水面及一切景物,由于其色调的单一,都可视之为“空白”。空白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使画面内各个实体因素之间沟通联系,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空白在画面中的运用,可以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人物思想动态和意境的描绘,给物体带来动向、动势,使画面充满可感的情绪。
2. 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是指新闻在发生之前无预示迹象,临时突然发生,时间极为紧迫或稍纵即逝的新闻,诸如各种天灾人祸都属此列。有的文论将突发新闻称为动态新闻。国外的电视新闻界对于动态新闻最为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认为这类新闻是最能发挥记者智慧、展示电视传播实力、扩大影响的新闻。
【答案】
3.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系列报道,是指对某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进行的多次性报道。系列报道由多个独立的报道单元组成,单元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各自是一条完整、独立的新闻(单一的或综合的),集合在一个大主题下,使观众通过多个独立报道的内容,对一个时期的某一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4. 电视会议新闻
【答案】电视会议新闻是指电视媒体对各种会议动态和相关内容所进行的反映报道。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宽,从党政部门的政治性会议,到各社会团体、学科门类的专业会议,以及庆祝会、追悼会等都属于它报道的范畴。电视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广,在诸多的领域里都有它报道的范围。其目的是会议者希望通过电视媒体劝服观众认识、接纳和赞成会议中发布的信息,同意发布人宣布的观点和主张,从而引导和影响观众。
5. 隐性采访
【答案】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记者在采访中,不向采访目标公开自己的身份,也不公开表明采访的目的。这种采
访现在愈来愈常见于批评报道中。
二、简答题
6. 记者在资料积累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记者在资料积累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资料提供者的权威性,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只有准确、真实的资料才具有说服力。要保证资料的准确度,就要注意资料提供者的权威性。正确的资料来源是可靠性的保障。资料应出自正规的、正式的渠道,提供者应具有权威性,对所提供的信息有足够的了解和充分的理解,具有发言权。资料转手的次数要尽可能少,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的。如果我们想知道某方面的政策,就最好看一看相关部门的正式文本。要了解发生了什么,就应去问一问在场的目击者。要知道某一学科的最新发展,就应去引用学科带头人或专门研究者的讲话和文章。
(2)注意资料的原始出处。
对于资料的出处,比如是在什么报刊卜发表的,什么出版社出版的书,一定要弄准确。只有注意资料的原始出处,才能了解事件或人物的整体情况和真实面目,避免因多次转抄造成的误差。
(3)注意资料出版的年、月、日和书的版本。
资料的出版日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尤其是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如果在引用资料的时候遇到一些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追根溯源,再去查个究竟。但如果没有年、月、日的记载,要想再查的时候就无从着手。另外,书的版本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一定要注明是初版还是再版。
(4)如资料是文件,则应注意是草案还是正式文件。同一个文件,草案与正式文件肯定存在差异,一定要弄清楚,不能马虎从事。
7. 资料积累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案】资料积累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资料积累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深化新闻主题的重要依据。
新闻采访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工作,记者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胜任这一工作的。在众多的信息来源面前,需要记者去发现和判断什么东西是最有价值的,哪种角度的报道是最有新意的,这都需要记者有高度的新闻敏感的培养。而新闻敏感则来源于记者素质、眼光和知识的日积月累。
要提高记者的水平,积累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有了平时丰富的资料积累,遇到重大问题时,敏感的记者才会从珠丝马迹中嗅出新闻价值的味道。资料帮助记者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资料的积累对深化报道的主题也极其重要。通过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记者才能在某一事件面前从容不迫,才能知道这种题材过去是怎样报道的? 现在又该如何报道才能更加全面和深入。带着这些问题去采访获得的背景有助于记者从新的角度去报道新闻,同时也有助于深化报道的主题。
(2)资料积累是记者顺利开展采访,提高新闻写作质量,取得良好报道效果的有效方法。
记者要成功地进行采访,写出高质量的报道,采访前的资料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说:“采访前准备充分,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记者的接触面非常广,遇到的采访对象和话题都是形形色色的。记者不是全知全能,必然会有不知道或不了解的事情。因此,必须在采访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了解采访对象的情况、背景、喜好、性格以及新闻发生的环境、意义等,做到采访时心中有数。只有对所谈的事,谈话的对象有所了解,采访时跟不同的人谈话才谈得拢。否则记者提的问题不能一针见血,尽是不着边际的乱谈,采访对象就会渐渐失去谈话的兴趣,甚至对记者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影响采访的效果。因此,平时坚持不懈地资料积累能让记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使记者在采访时游刃有余。
(3)资料积累是记者克服职业弱点,增长知识,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是提高业务水平的有益手段。
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这些事是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如何对这些记者本人不熟悉的事物,进行真实深刻的报道,是每一位记者面临的难题。记者不可能是“万事通”,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领域仍是我们不熟悉甚至是一无所知的。但特殊的工作性质又要求每一位记者能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因此,要克服记者自身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弱点,就必须随时注意资料的积累。资料的积累包括看得见的资料和看不见的资料。而看不见的资料积累则是知识的积累,是记者本身素质修养的提高。这种看不见的资料积累和看得见的资料积累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4)资料积累能帮助记者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写出创新性的新闻作品,增强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新闻记者的采访深度与报道深度,都与记者的思维相联系。如果一个记者总能用独到的眼光去看问题,那他必然能写出高质量的好文章。然而对于自己一无所知或闻所未闻的事,记者是很难进行创新性思维的。
一般而言,知识愈丰富,思路愈开阔,愈能睁大眼睛看清世界。反之,缺乏各种社会知识的积累,在采写的时候思维方式很容易单一、僵化,缺乏沉甸甸的资料积累,即使记者有再多的灵感也得不到发挥和充实。通常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名记者都是既有广泛阅历又有创新思维的人。要作一名能够纵观全局又独具慧眼的优秀记者,必须善于学习和积累各种各样的资料,尤其是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和科学发展状况的知识。只有在这一基础牢固的前提下,新闻记者才谈得上进行逆向、发散、统摄等抽象思维。而如果将两方面工作都做好了,记者必定能另辟一境,笔下生花了。
8. 记者在采访中应当怎样进行观察。
【答案】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为了加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在注重对形势和现场情景观察的同时,还应当随时留』自对各种问题的观察。我们要时刻了解和察觉那些在执行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发掘和抓住那些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观察与思考不结合在一起是行不通的。因为观察与思考是紧密结合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