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长春工业大学信息传播工程学院广播电视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时政会议新闻
【答案】电视时政会议新闻是指电视媒体对各种会议(会见)动态及相关内容所进行的反映报道。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宽,从党政部门的政治性会议,到各社会团体、学科门类的专业会议,以及庆祝会、追悼会等,都属它的报道范围。电视时政会议新闻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电视,在其新闻节目里进行会议报道,是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的重要渠道,是造成舆论、指导下作的必要手段。它是我国各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功的会议报道的实践表明,它是“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从而使这些问题引起公众重视”的最直接的传播形式。电视时政会议新闻的传播技巧包括:①立足新闻、寻找角度,发掘观众需要的信息; ②协调关系、沟通认识,创造良好的摄制前提; 积累素材,精心编辑,创造个性。
2. “反打,,
【答案】“反打”即反拍角度,是指一种处于前一个镜头拍摄方向的反面或反侧面的影视摄影角度。反侧面拍摄人物的角度常常产生奇妙的感觉,有利于全面介绍现场场景,同时还有助于表现主体对象的多方面和立体形态。
3.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4. 电视新闻言论
【答案】在我国,人们是这样认识电视新闻言论的:“电视新闻言论,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虽然,人们对电视新闻言论的定义不统一,但是这些定义有两个共识:①电视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应该有适量的言论,对事件进行分析,说明其社会意义和影响、个人或机构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等,目的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所传播信息的深层含义; ②“新闻意义”的发掘与传播。电视新闻言论的外延包括评论、述评、编前语、编后语等编播形式。
5. 隐性采访
【答案】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记者在采访中,不向采访目标公开自己的身份,也不公开表明采访的目的。这种采访现在愈来愈常见于批评报道中。
二、简答题
6. 电视新闻言论有哪几种常见形态?
【答案】电视新闻言论的常见形态包括:
(1)评论员评论
评论员评论是电视评论员或特约评论员,就当前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直接面向观众表示的意见、看法、立场和态度。电视评论员是电视台的专职评论人员,是代表电视台表示态度的,所以,评论员评论在电视新闻评论诸形式中是最重要和最具权威性的。
(2)谈话型言论
这类言论主要形态是新闻谈话节目,分为论坛型和座谈型两种。
①论坛型言论是权威人士在座谈中发表的意见、看法、认识或态度。
②座谈型言论是由电视评论员或主播就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召开座谈会,邀请社会上有代表性的人士在座谈会上发表的言论。
(3)述评型言论
述评型言论是一种包括“述”与“评”两部分的言论形式。它既报道事实的具体情况,又对事实进行分析评价,既可夹叙夹议,也可集中表明观点与态度。
(4)点评型言论
这种方式的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结合紧密,短小精练,有时甚至只是一句话,主要通过主播对新闻的点评表达媒体的观点。这种形式的言论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说”新闻栏目,而在“民生新闻”栏目中成为常规化的言论方式。其特点是夹叙夹议、语言生动、切中时弊、一事一议。
(5)集纳型言论
这种形式的言论是通过采访、热线电话、读报、短信互动、网络调查等方式收集的有代表性的言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播出。这种方式的言论具有广泛参与性、视角多元化、观点自由开放的特点,是电视媒体适应数字时代传媒话语“渠道霸权”终结的产物,体现了电视媒体作为公共话语平台的性质。
7. 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对新闻采访工作有哪些重要影响和作用?
【答案】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是新闻采访取得成功的保证,这是由法律政策在国家和人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在我国,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对新闻采访有着指导性作用,对新闻采访选取事实有着较大的影响。
(1)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作用,指导影响新闻采访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通过政党对国家实行领导,同时,通过政党和国家这一组织形式来制定一系列法规政策,实现阶级的意志,为本阶级利益服务,这就决定了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政党及其国家制定的法律政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项重大法规政策的制定,任何一项法规政策的出台,都反映出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对社会各阶层、集团利益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和变动所涉及的社会各阶层、集团也必然会产生反响,引起社会政治或轻或重的震荡。
(2)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指导影响新闻采访
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一经建立和形成,对经济基础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削弱又将对社会的进步与倒退有着重要作用。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结合体,对国家经济的变化不言而喻有着纲领性、指导性作用。我国经济主要是依靠党和国家用政策法规宏观调控实现发展,因此,每项新经济法规政策或与经济相关的政策方针出台,都必然带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国家经济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经济变化是倒退还是前进,都会使社会发生动荡(3)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对人民群众生活的作用,指导影响着新闻采访
党和国家通过各项法规政策调整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关系,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建立起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党和国家每出台一项法规政策,不管它是否完善,由于它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较大的反响,形成人民群众议论和注意的“热点”、“焦点”、“难点”话题,构成新闻源。
8.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新闻采访土作带来哪些重要影响?
【答案】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新闻采访工作带来的重要影响包括:
(1)大众传播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及科技发展水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目前,在大众传播业中,现代科技影响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大众传播带来的全面革命。这场革命几乎触及了传统大众传媒中的各个部分,包括传播观念、传播形式及传受关系,新闻采访业务也不可避免地在这场革命中受到了本质性影响。
(2)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新闻采访中的广泛应用,首先改变了采访的观念与方式。在传统的采访活动中,采访工作与编辑、传播工作总是在延时状态下进行的,因为需要有对信息进行传输与加工的时间与相应“工序”。但数字技术出现后,首先改变了信息加工手段及加工过程。
(3)数字化的工作状态,也使记者的工作过程更为便利简化。因为数字网络可以为你提供令你绝对满意的大部分便利,从背景资料到采访内容的资源共享,都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在网络上加以解决。另一个便利条件还在于采访者可以在数字式的“非线性”环,境下,对采访内容进行自己想要进行的各种修改,不仅耗费的时间比以往大大缩短,而且还基本上“不留痕迹”。
(4)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使新闻采访有了较以往更多、更贴近报道内容主体的采访形式。因为现代科技在采访工具上的应用,使采访手段更多样化、更隐蔽化,也给采访者的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如在现代采访中正被越来越多使用的隐性采访、体验采访等方式,就广泛采用了数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