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述“大跃进”运动期间的新闻宣传及其深刻教训。
【答案】在“大跃进”运动期间,新闻媒介的宣传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推波助斓
早在1957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中就提出,中国的农业生产要在五年内赶上和超过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并称之为一个“大跃进”。
1958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了受到毛主席表扬的社论《乘风破浪》,指出:“我们要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再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在经济上赶上并且超过美国。”“超英赶美”的高指标便成为“大跃进”的战略任务。
1958年2月2日,《人民日报》的社论又宣称:“我们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新形势,下业建设和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要大跃进,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各条战线的“大跃进”形势一发不可挡,各新闻单位也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总路线,宣传“大跃进”。
(2)“大跃进”时期的宣传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宣传中的“浮夸风”与工业生产中的“瞎指挥”
“浮夸风’夕,是指大放农业生产的高产“卫星”。1958年6月7日,新华社郑州分社播发了一条消息《惊人的高产卫星》。第二天,《人民口报》在头版居中一个并不显眼的位置刊登了这条消息,标题显然是经过编辑加工的:《卫星社坐上了卫星,五亩小麦亩产2105斤》。这条新闻的主角是河南遂平县的卫星农业社。没过几天,河南西平县又爆出了小麦亩产7320斤的大卫星。《人民日报》7月12日的头版头条再次报道了这条假新闻。此后,全国掀起了“卫星”攀比的浪潮。粮食的亩产最高纪录不断地被刷新,不出半个月,水稻的亩产量己达到几万斤。诸如此类的假报道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可以信手拈来。这些报道明显违反了基本的生产常识,而且没有经过调查研究,极大地损害了报纸的形象。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比1957年翻一番。为了实现这个高指标,当时新闻单位开始大规模地宣传“以钢为纲”和全民炼钢运动。在全民大炼钢铁的基础卜,报纸卜又开始大放钢铁“卫星”。《破釜沉舟全力以赴,九月破万吨,十月过两万,河北力争生铁扶摇直上》、((首都钢铁星期日,城里城外一片红,七十万人大炼钢》等醒目的标题刊登在
报纸上最显眼的位置。一些报纸还开设了大炼钢铁的“各省进度表”,大家你追我赶,惟恐落后于人,因此只好大搞虚夸。《人民日报》还开辟了《比一比》专栏,发表各省的计划数字与实际完成情况,这个专栏无疑给各地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到1958年底,各新闻单位报道说,1070万吨的钢的生产仟务已经胜利完成,而实际上,土法炼钢导致了大量的废铁废钢。
(3)人民公社化运动宣传中的“共产风”
1958年8月,毛泽东视察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发出“办人民公社好”的指示,同月,在北戴河会议上做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8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人民公社好》的报道,肯定了人民公社有十大优越性,声称其“正在河南信阳地区蓬蓬勃勃地展开”。随后各新闻单位围绕这些精神立即展开大力宣传,刮起了一股“共产风”。从报纸上看,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确实如中央所说,“己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
(4)理论宣传中的“唯意志论”
在理论宣传上,当时的报纸错误地宣传了“唯意志论”,即片面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否认客观条件。“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能想到一定能做到”;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唯心主义色彩浓厚的口号和句子在报刊中随处可见。
当时一些领导者一手拿着高指标,一手拿着右倾的帽子,逼着新闻工作者虚报浮夸。所以有“右倾帽压出高指标”的说法。有的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报道中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往往被扣上“右倾分子代“反对三面红旗”的大帽子,轻则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重则家破人亡。
总之,在党报的宣传史上,195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大多数的记者头脑发热,虽然满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认真办报,却犯了大错。
(5)对此,可以总结出三条深刻教训:
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②必须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把坚持原则性和坚持纪律性结合起来;
③要把革命干劲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
2. 试述解放后毛泽东、刘少奇、邓拓的新闻思想。
【答案】(i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新闻思想评价
①正确观点
毛泽东认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是社会主义经济即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讯社、报纸和广播电台都毫无疑问地具有阶级性,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因而报刊是革命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它能够使党的路线力一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在办报方面,毛泽东一贯主张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他一向重视宣传的策略与艺术,强调没
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并身体力行,倡导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和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些思想结合中国的国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思想,奠定了中国新闻工作的理论基石。
②错误观点
毛泽东过分强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片面对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自由,夸大思想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将争取新闻自由看作是“秀才造反”、修正主义。他常常用“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舆论一律”是对反动派的报纸而言,他主张剥夺反动派的自由,体现了人民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反革命的专政,而在人民内部则要实行“舆论不一律”,给人民批评的自由,允许人民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即贯彻“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但遗憾的是,“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最后都变成了一花独放与百家同声。
(2)刘少奇的新闻思想评价
①刘少奇充分认识到当时在报纸宣传中存在的危险性,在承认报纸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认为报纸如果给群众错误的东西,散布错误的思想、理论、政策,把群众中的消极因素、落后因素、破坏因素鼓动起来,就会犯大错误,报纸的宣传不一定总能起到好的作用。
②他十分看重调查研究,多次强调报纸工作人员就是调查研究的专门工作人员,报上的一切文章都应该是调查研究的结果。他对于报纸宣传中存在的表面现象、形式主义、耸人听闻的报道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受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的影响。他还说,报纸是阶级斗争最尖锐的工具,几年来报纸在敌我界限方面分得比较清楚,有敌我观念,但是非界限方面就分不清楚,是非不分,什么是不正确的、不应该宣传的,还搞不清楚。这些话语是对当时新闻宣传实践的科学总结与归纳,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其深度与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人。
(3)邓拓新闻思想研究
①邓拓1937年起进入革命根据地,从事党的报刊工作并长期担仟主要的负责人。1949年起担仟《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亲自主持了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工作。1957年,邓拓当选为全国记协主席,因在宣传报道中跟不上毛泽东的步伐而被批评。1958年他改任中共北京市委分管文教的副书记,负责主编理论刊物《前线》杂志,并为《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专栏,撰写知识性杂文,深受读者喜爱。他所写的新闻理论的文章,主要收集在《邓拓文集》第1卷,约有巧篇。
②邓拓的新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最重视报纸的社论工作。
b. 重视报纸的理论宣传,强调理论宣传要从实际出发。
c. 对办报的任务与目的有着独特的见解。
d. 十分重视改进新闻报道,认为报纸上的长篇大论不是新闻,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新闻也必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