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述“报禁”时期台湾报业的发展状况及“报禁”解除后台湾报业呈现出的变化。
【答案】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当年6月,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己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 1952年4月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报禁包括“三限”,即“限证”、“限张”和“限印”。
(1)“报禁”时期的台湾报业
①从1952年到1987年,台湾共有31种报纸。这31种报纸发行量虽逐年都有所增加,1但总体偏少。按政治背景来划分,国民党党政军机关经营的报纸有12家,如《中央日报》、《中华日报》等。《联合报》、《中国时报》等民营报纸与国民党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剩余的几家民营报纸均由台湾的地方人士主办。
②在台湾,凡稍具规模的报纸,除了采用“中央社”和其他国外大通讯社的稿件外,这一时期一般都在联合国总部和美、英、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派有特别记者。为了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各报设置的专栏品种繁多,这些专栏除个别带有政治色彩,其他均以特定的读者为对象,多由名家主持,讲究知识性与趣味性,追求雅俗共赏。
(2)解禁后的台湾报业
101987年初,在解除戒严、开放党禁之后,国民党当局被迫考虑废除报禁的问题。1987年12月1日,“新闻局”时任局长邵玉铭正式宣布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国民党当局开始接受新创办的报纸的登记,报纸的印张也可增加到日出6张24个版,“报禁”正式解除。
②1988年1月21日,《自立早报》在台北创刊,这也是台湾报禁解除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根据“新闻局”的统计,报禁解除后,短短三个月之内,就有33家新办的报纸向台湾“新闻局,,办理登记手续。
(3)解禁后到2000年的台湾报业有两个明显的变化:
①报业市场竞争开始变得激烈。报禁开放后,报业市场受到强烈冲击,晚报市场首当其冲,民族和大华两家晚报相继停刊,《联合晚报》和《中时晚报》成为新宠。相对于传统报系报纸的稳定生存,新创刊的报纸往往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多数开办不久便结束营运,1990年创刊的《大成报》一年下来累积亏损在一亿以上。
②新闻报道与言论逐渐开放。报禁解除后,新闻报道与言论一个声音、一种腔调的局面终于打破,透明度与开放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旧的报道禁区逐渐被突破:过去对蒋氏父子的私人生活
与政绩一概不许报道,现在关于蒋氏家族的幕后新闻不时成为报纸的热点,对其他高官的报道就更加自由; 对当局的批评与指摘逐渐增加; 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更是报纸的重要报道内容,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曝光成为报纸竟争的法宝之一。
2. 试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发展情况。
【答案】20实际20年代,随着新闻业的发展,中国开始重视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的研究,新闻成为一门专门学科和研究项日。
(1)新闻教育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高等新闻教育奠定基础的时期,一些大学办起了新闻学系。
①上海圣约翰大学于1920年在文科中增设报学系。1924年,美国人武道来华任系主任。该系用英语授课,设有新闻、编校、社论、广告、新闻原理、新闻史等课程。
②1921年,厦门大学设报学系,学生仅1人,1922年增至6人。但在1923年发生反对校长风潮。该系师生离校. 赴上海办大夏大学,厦门大学报学系停办。
③1923年,北京平民大学设立报学科,徐宝磺任系主任。京报社长邵飘萍等为教授。学制4年,学生除课堂学习外,还去报馆实习,并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创办了刊物。
④1924年,北京燕京大学设立报学系(后称新闻系),白瑞华为系主任。蓝序等为教授。学生有专修的,也有选修的,但都是三年级或四年级。曾设燕京通讯社向北京、天津、上海、汉口、香港、东京、纽约等地十多家报纸供稿。
⑤1925年,上海南方大学设立报学系,《申报》协理汪英宾兼任系主任,分设本科和专修科,聘请《时报》编辑戈公振讲授访事学。办有南大通讯社. 由学生采集新闻,免费供上海各报刊用。
)1926年,南方大学发生反对校长的学潮,报学系停办,大部分师生转入上海国民大学,该校因此增设报学系。戈公振为系主任,并主讲中国报学史,《商报》编辑潘公展主讲编辑法,《时事新报》总编辑潘公弼主讲报馆管理,《商报》总编辑陈布雷主讲社论编写。
⑦1924年秋,复旦大学中文科开设“新闻学讲座”,由陈望道主持; 1926年扩大为新闻学组,由邵力子主持。北京民国大学、法政大学于1924年分剐设立报学系等。诸多大学开始设置新闻学课程,着力于研究报纸工作理论与现状,培养新闻人才。
(2)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同新闻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较,新闻学研究的进步较为缓慢。
①当时出版的新闻学著作十多种,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任自涛的《应用新闻学》(1922年);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和《新闻学总论》(1924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年)等。
②至于新闻学刊物,为数极少。有的大学报学系出过,如1924年出版的《北京平民大学新闻学系级刊》,半月刊,仅出过3期。1927年1月,北京新闻学会成立,同时创办《新闻学刊》,黄天鹏主编,1928年停刊,共出8期。
3. 试论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及其报刊思想。
【答案】(1)邹韬奋从事新闻活动的事迹
邹韬奋1922年开始从事报刊活动,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份报刊,他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要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邹韬奋主办的7份报刊是:《生活》周刊(1926年接任主编)、《大众生活》01935年在上海创刊)、《生活日报》01936年在香港创刊)、《生活星期刊》CL936年在上海创刊)、《抗战》(1937年在上海创刊)、《全民抗战》(1938年创刊)、香港《大众生活》(1941年在香港复刊)。
(2)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邹韬奋1922年开始从事报刊活动,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份报刊,他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要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邹韬奋主办的7份报刊是:《生活》周刊(1926年接任主编)、《大众生活》(1935年在上海创刊)、《生活日报》(1936年在香港创刊)、《生活星期刊》01936年在上海创刊)、《抗战》(1937年在上海创刊)、《全民抗战》(1938年创刊)、香港《大众生活》(1941年在香港复刊)。
(3)邹韬奋对我们现在的启示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其报刊思想以及“韬奋精神”上,①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口标的工具。邹韬奋宣布他的报纸是“人民的报纸”,以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为目标,他提出,“新闻要完全作人民的喉舌,新闻要完全作人民的耳目”,要反映社会大众的公意,代表社会大众的真正利益,教育大众、指导大众。
②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在邹韬奋看来,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最重要的是关心读者的需要,办好报刊,同时也要同读者建立经常的联系,努力为读者服务。关于后者,邹韬奋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认真处理读者来信一一作为主编的邹韬奋,每天都要亲自看信、复信,即使由别人代写的回信,他也要亲自看过,签卜名以后才发出; 办好《信箱》专栏; 热情接待读者来访; 读者委托代办的事情尽力办到。
③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邹韬奋认为办报“最重要是要有创造的精神”。他反对雷同和模仿,主张报刊要有自己的风格。他所说的个性或特色,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内容上,他取舍稿件的标准是“有价值与有趣味”,既不赞成“老生常谈”,也反对“滑头面孔”,而是提倡把“有益”与“有趣”统一起来,寓教育于趣味之中。
④文风要“明显畅快”。邹韬奋把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推广大众文化作为报刊的基本仟务之一,因而一贯重视报刊文字的通俗易懂。他写文章,注意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短小精悍,亲切感人。
⑤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他重视广告,认为报刊“对于所登载的广告,也和言论新闻一样,是要对读者负责的”,但登载广告需要选择,要从法律和道德上考虑,在版面安排上广告不割裂新闻。邹韬奋所办报刊,都享有很高的社会信用,其原因除报刊本身办得好、读者服务工作做得好以外,还有经济公开(公开收入与支出,有高级会计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