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述《大公报》的创办及其百余年来的重大变化。

【答案】《大公报》是中国新闻事业史卜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创办及其百余年来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时期:

(1)清末民初时期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租界,时政性日报,山满族爱国人士英敛之主持。《大公报》自称其办报宗旨是“开风气,隔民智,艳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夕,以敢言、严肃、非牟利和“敢于替穷苦大众说话”为标榜。鼓吹社会改良,敢于揭露和抨击清政府的弊政,包括点名批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因此受到读者欢迎,成为当时京津和北方地区的著名报纸。

(2)大革命时期《大公报》于1916年由安福系财阀王邪隆接办后,亲日色彩浓厚,为读者所厌弃,不得不于1925年11月停刊。这时,吴鼎昌、胡政之、张季莺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吴鼎昌当时是“北四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家银行)的总经理,接办《大公报》后任社长; 胡政之(胡霖)当时是国闻通讯社社长,并主持《国闻周报》,接办《大公报》后任总经理; 张季, r-/曾在多家报纸任职,当时任北京政府陇海铁路会办,接办《大公报》后任总编辑。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当天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以后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3)抗日战争时期

由张季鸳主持,继续进行抗日爱国的宣传,并呼吁团结抗战,但强调必须统一于蒋介石的意志下。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属于中间报纸,对国民党有时进行“小骂大帮忙”的宣传。“小骂”,就是对国民党的腐败进行过一定的揭批。“大帮忙”,就是曾跟着国民党进行过攻击共产党的宣传。《大公报》桂林版在胡政之的筹划下,于1941年3月巧日创刊,日出对开一大张。初期《大公报》桂林版由《大公报》重庆总管理处领导,王文彬兼发行人及副经理,蒋荫恩任编辑主任。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大公报》人员撤至桂林,使桂林版编辑力量大为加强,原香港版《大公报》总编辑徐铸成任桂林版总编辑,金诚夫任经理。1942年4月1日,《大公晚报》发刊,4开一张,由杨历樵等负责。1944年6月桂林大疏散,《大公晚报》于6月27日停刊,《大公报》则延至9月12日停刊。

(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1月1日,((大公报》上海版复刊; 12月1日,天津版复刊。1946年1月,该报总管理处迁至上海,统辖上海、天津、重庆三馆,后又恢复香港版,设立台湾办事处,发展成为

一个拥有重庆、上海、天津、香港四个分社的报团组织,同时在四地出版分版,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报系。复刊初期,该报坚持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反对内战的方针,但也有强烈的反共色彩。随着全面内战的开始和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加强,该报才改变立场,加入到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来。

(5)新中国成立后

作为旧中国的著名民营报纸,1950年7月,该报实行公私合营,并在报社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这一时期以商业、财经和国际方面的新闻为主。1953年上海版和天津版合并,在天津出版。1956年迁至北京,土芸生任社长。重庆版1952年停刊。

(6)香港《大公报》

《大公报》香港版于1938年8月13日创刊,属于新记公司,由胡政之主持,积极宣传抗日,抨击日本和汪伪政权。11月增出《大公晚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1948年复刊。建国前,香港《大公报》公开表明拥护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随后((大公报》不断发展,成为香港爱国阵线的主要喉舌,出版至今。

2. 试述“报禁”时期台湾报业的发展状况及“报禁”解除后台湾报业呈现出的变化。

【答案】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当年6月,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己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 1952年4月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报禁包括“三限”,即“限证”、“限张”和“限印”。

(1)“报禁”时期的台湾报业

①从1952年到1987年,台湾共有31种报纸。这31种报纸发行量虽逐年都有所增加,1但总体偏少。按政治背景来划分,国民党党政军机关经营的报纸有12家,如《中央日报》、《中华日报》等。《联合报》、《中国时报》等民营报纸与国民党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剩余的几家民营报纸均由台湾的地方人士主办。

②在台湾,凡稍具规模的报纸,除了采用“中央社”和其他国外大通讯社的稿件外,这一时期一般都在联合国总部和美、英、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派有特别记者。为了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各报设置的专栏品种繁多,这些专栏除个别带有政治色彩,其他均以特定的读者为对象,多由名家主持,讲究知识性与趣味性,追求雅俗共赏。

(2)解禁后的台湾报业

101987年初,在解除戒严、开放党禁之后,国民党当局被迫考虑废除报禁的问题。1987年12月1日,“新闻局”时任局长邵玉铭正式宣布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国民党当局开始接受新创办的报纸的登记,报纸的印张也可增加到日出6张24个版,“报禁”正式解除。

②1988年1月21日,《自立早报》在台北创刊,这也是台湾报禁解除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根据“新闻局”的统计,报禁解除后,短短三个月之内,就有33家新办的报纸向台湾“新闻局,,办理登记手续。

(3)解禁后到2000年的台湾报业有两个明显的变化:

①报业市场竞争开始变得激烈。报禁开放后,报业市场受到强烈冲击,晚报市场首当其冲,民族和大华两家晚报相继停刊,《联合晚报》和《中时晚报》成为新宠。相对于传统报系报纸的稳定生存,新创刊的报纸往往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多数开办不久便结束营运,1990年创刊的《大成报》一年下来累积亏损在一亿以上。

②新闻报道与言论逐渐开放。报禁解除后,新闻报道与言论一个声音、一种腔调的局面终于打破,透明度与开放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旧的报道禁区逐渐被突破:过去对蒋氏父子的私人生活与政绩一概不许报道,现在关于蒋氏家族的幕后新闻不时成为报纸的热点,对其他高官的报道就更加自由; 对当局的批评与指摘逐渐增加; 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更是报纸的重要报道内容,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曝光成为报纸竟争的法宝之一。

3. 试述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及发展变化。

【答案】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其产生及发展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唐代的官报

在唐代,由于实行藩镇割据、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与中央传递信息,也同时了解中央政府的决策和活动。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就出现了一批进奏院状报、报状等,“邸报”的说法来源于宋朝人对官报的称谓。唐朝人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邸报”的较早、较详细的记载。现在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唐嘻宗时期的两份“敦煌进奏院状”。

唐代的报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此外,这些报状还有以下特点:

①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力一传发,其读者主要是地力一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②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③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

④所提供的信息,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们相对关注的那一部分内容。

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力一传发,因而带有一定的官力一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还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唐代的报纸由地方政府来管辖,形式是手抄的。

(2)宋代的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