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述1911年之前中国早期报刊思想的发展。
【答案】1911年之前中国早期报刊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报刊思想
①林则徐和魏源的报刊思想。林则徐和魏源是最早接受西方新闻思想的人,林则徐组织专人翻译外报以“探访夷情”,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们对报刊沟通信息的功能己经有了初步的汰识。
②洪仁开的主要新闻观点。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洪仁歼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等新闻主张。归纳而言:
a. 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b. 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沟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公议;
c. 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c. 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遗憾的是,这些报刊思想大多无法实施。
③王韬和郑观应等早期报人系统的报刊思想。
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的新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之后,“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第二,报纸的功能和作用。王韬认为:a. 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成为“博采舆论”的工具; b. 报纸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c. 报纸可以“达内事于外”; d. 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o
第三,新闻自由的思想。土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第四,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第五,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评人,自快其忿”。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见之于其撰写的专著《盛世危言》的《日报》等文章中。郑观应的主要新闻观点,可归
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欲通之达之,则莫如广设日报矣”。
第二,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第三,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就应该允许国人办报。
第四,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郑观应明确提出了新闻立法的建议,要求清廷制定与颁行法律以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2)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思想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和著名报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较之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他们所论及的问题更广泛,也更深刻。
①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认为报纸书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②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较为系统的认识。梁启超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严复也指出,报纸的功能在于“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谭嗣同在《湘报后叙》阐述的办报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夕; 二是报纸要代民立言,成为“民史’夕、“民口”。
维新派的报刊均属于政治报刊,他们的新闻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属于资产积极思想范畴,又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③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海外,提出了全新的办报主张,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 报馆的“两大天职”说。“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夕,
b. 提出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第一,“宗旨定而高”。办一张报纸,应该“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第二,“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第三,“材料富而当”。他认为报纸应该荟萃“全世界之知识”,但在刊登时必须严格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第四,“报事确而速”。他认为新闻报道要讲求时效,有时报馆要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但报道要力求准确,错了要公开纠正。
c. 健全舆论的主张。梁启超系统阐述了什么叫舆论、舆论的形成、力量、种类、舆论与报纸的关系以及报刊怎样才能造成健全舆论等问题。他认为舆论是一种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之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健全舆论,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 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 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 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 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d. 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的方法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 煽动的方法就是要“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使读者猛省。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同出一源,他们的办报主张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在具体表述方面亦有许多相似之处。革命派报人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
命性和战斗性。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取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主流新闻思想:
①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革命派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即使是在国内出版不便倡言革命的报刊,也巧妙地表达了它们为革命办报的宗旨。
②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革命派明确宣布自己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派的纲领和主张。
③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革命派报刊将西方新闻学著作中流行的“一家报馆犹如一支军队”、“报纸的威力胜过四千毛瑟枪”等观点加以引进,大肆宣扬。
④认为报纸应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因此,革命派创办的报纸,大多以“民”字命名,如“民报”、“国民”、“民呼”、“民吁”、“民立”、“民声”等。
⑤革命派报人还发表了一些鼓吹言论自由、重视开发“民智”等方面的主张。但总的看来,革命派报人的办报主张都比较零碎,不像梁启超那样有系统完整的论述。
2. 举例说明1990年以来,我国新闻媒介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宣传改革、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1990年以来,我国新闻媒介在宣传上以“团结、稳定、鼓劲”为基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宣传改革、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89年末起推出连续报道“奉献者之歌”,采用通讯、特写、录音访问等多种形式,讴歌了许多普通劳动者的光辉形象和无私奉献精神。中央电视台从20世纪90年代第一天起,推出大型系列报道《看今朝》,共50集,用大量的事实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1991年夏季,我国华东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灾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及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发扬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奋斗,取得了抗洪救灾的最后胜利。中央及地方各新闻媒介在此期间作了大量的报道,有力地配合了抗洪救灾工作,颂扬了中华民族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人民日报》利用报道和评论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对抗洪救灾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应当采取的措施、应当发挥的作用,都及时作了有针对性的报道和评述。中央电视台除每天利用电视的声画结合的优势为全国人民通报灾情外,将重点放在着重反映灾区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反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支援灾区的共产主义协作精神上,通过大量的具体生动的事实的报道,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也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几次重大的体育报道中。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召开,我国掀起办好亚运会、当好东道主的活动。新闻界一马当先在亚运前后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人民日报》早在1989年4月就发表长篇通讯《我的中国心》,报道了全国人民对筹办亚运会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从亚运会开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