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论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
【答案】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先出现的是官报,即“邸报”。“邸报”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等。自唐代起,“邸报”这一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它作为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清王朝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如下:
(1)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氏日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播人需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在宋代还实行过“定本”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由此,“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邸报”被历代封建王朝用作宣扬王权、颁施恩德、奖宠官员、推行政策的工具,是封建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3)“邸报”还成为跻身仕途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本,为封建官僚体系的平稳运行发挥着纽带作用。
(的历代封建王朝都将“氏肠报”作为修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 试论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报刊体系、主要报刊及其特色。
【答案】(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报刊体系主要分为抗日民主根据地与国统区两大报刊体系
①在抗日民主根据地,以《新中华报》为中心,《共产党人》、《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等一批新报刊纷纷出版,形成了一个中共中央报刊系统。随着战争形势的改变,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延安《新中华报》和新华社的《今日新闻》合并,改成大型的《解放日报》,同时将《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等刊物停刊,以便集中人力物力办好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宣传工作。
②在国统区,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作为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立刻成了中国抗日宣传的中心。一大批抗日救亡报刊在上海纷纷问世,如《救亡日报》、《抗战》(曾改名《抵抗》)、《文化战线》、《战时妇女》、《救亡周刊》、《战时联合旬刊》等。1937年至1938年,中国
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的创刊,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首次在国统区公开亮相。其中,《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惟一一份大型机关报。
(2)《解放日报》的创办过程及其特色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日出对开半张两个版,自9月16日出版的第124号起,扩大为日出对开一大张4个版。该报第一任社长为博古,1946年4月8日因其飞机失事遇难后由廖承志继任。第一任总编辑为杨松,1942年杨松因病去世后先后由陆定一、余光生继任。该报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中共中央对创办《解放日报》极为重视,创刊的前一天,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了创办《解放日报》的通知,对《解放日报》的工作作了部署和安排。毛泽东还为((解放日报》题写了报头,撰写了发刊词。创刊后,毛泽东经常指导该报的工作,并为它撰写和修改重要的社论、评论、新闻和文章。
《解放日报》的特色主要包括:
①《解放日报》创刊初期,苏德战争爆发。该报曾以大量篇幅报道苏德战争的情况,同时发表了不少评论,对国际形势做出了科学的分析,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多刊载国际新闻、宣传报道脱离根据地群众和工作实际的倾向。
②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改版。改版后的《解放日报》第一版刊登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要闻,整风运动的宣传成了当时的宣传中心。同时报纸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迈进了一步,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的错误,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组织性和战斗性。改版后的特点是:重点报道了党的中心工作; 有力宣传了大生产运动,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发展; 成功反击了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反动言论; 有效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
(3)《新华日报》的创办过程及其特色
《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1947在重庆被查封,在国统区坚持出版了9年多,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个中共中央机关报。它直接向国统区人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人民军队抗战的丰功伟绩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 声讨日寇法西斯的暴行; 旗帜鲜明地支持国统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国统区坚持同国民党顽固分子斗争。
《新华日报》的主要特色是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
①同国民党反动新闻检查进行斗争
针对国民党对《新华日报》的内容进行严格检查,随意删改扣压新闻稿件的行为,《新华日报》采取了“开天窗”、刊登“更正”或“启事”的办法,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新闻检查制度。
②同国民党封锁新闻来源进行斗争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新闻,限制《新华日报》的采访活动。《新华日报》则采取通过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发展可靠通讯员或根据其他报刊内容改写等方式获得新闻。③同国民党破
坏报纸发行工作进行斗争
国民党想方设法破坏《新华日报》的发行工作,《新华日报》则招收培养了一批报童,把报纸直接进到读者手中; 《新华日报》还根据延安整风运动的精神进行了改革,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新华日报》在长期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坚定犷正确的办报方向; 建立了一支团结战斗的队伍; 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开展广泛深入的统战工作; 坚持真实报道; 坚持精益求精的编印技术。
3. 谈谈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答案】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还是卓越的报刊编辑家、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期,他主编了《时务报》,为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为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如下贡献:
(1)主编《时务报》,推动中国近代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1896年春,维新派人士黄遵宪、汪康年倡议在上海创办一份以“时务”命名的刊物,作为维新派的舆论阵地。1896年4月,梁启超应邀赶赴上海参与筹备工作。8月,《时务报》正式创刊。《时务报》虽名为“报’,,实则是一份每期30页左右的书本式的旬刊,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和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
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梁启超不仅是这份刊物的主编,还亲自担负了编辑、编务、撰稿、校对等工作,集编、撰、校于一身。由于梁启超的出色工作,《时务报》出版后即受到广泛欢迎,“一时风靡海内”,成了对全国发生巨大影响的维新派刊物。《时务报》因梁启超风行天下,梁启超亦因《时务报》名扬四海,从此,他开始走出老师康有为的影子,成为清末政坛的风云人物、维新思想的杰出代言人。
《时务报》的成功使全国各地维新人士深受鼓舞,各种鼓吹变法的刊物,如《国闻报》、《湘报》等二二十家报刊先后面世,除维新报刊外,女报、白话报以及消闲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创办起来,如1898年7月出版的由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和梁启超的妻子李蕙仙等任主编的《女学报》是最早的妇女报,1898年5月创刊的《上海晚报》是最早的由中国人自办的晚报,1897年10月创办的《译书公会报》是中国最早的译报,1897年5月面世的《集成报》是中国最早的文摘报。《蒙学报》、《演义白话报》、《无锡白话报》等最早的白话报刊也在这一时期先后问世。以上海为中心,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由著名文人李伯兀、吴跃人等主编的小型文艺报刊,其中有《指南报》、《采风报》、《笑报》和《趣报》。中国人自办近代报刊是在外报的刺激和影响下开始的。但以往的报刊影响十分有限,直到维新运动兴起,《时务报》破土而出、应运而生,大众传媒制造鼓吹变法革新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开始形成第一次高潮。(2)提出“耳目喉舌”论,揭示报刊的多方面功能
梁启超毕生致力于报刊事业,对报刊的功能和作用有十分精辟的见解。他在《时务报》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