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轻工大学农村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农村?农村社区有什么特征?
【答案】(1)农村的含义
①农村的概念
农村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居民聚居地。农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由采集生产方式进入农耕生产方式、人类需要定居生活之后产生的。
②农村的特点
与城市相比,农村一般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a. 自然生态方面,农村地域广袤,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依存性强;
b. 人文生态方面,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但在相对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中是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比较和谐;
c. 谋生职业方面,以广义的农业为基本职业;
d. 动态方面,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长期变迁缓慢。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而加速。
(2)农村社区的特征
农村社区一般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区别,有五方面的特征:
①人口密度稀疏,同质性强;
②经济活动简单,自给自足性强;
③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简明;
④家庭起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邻里关系密切;
⑤风俗习惯成训,民间宗教意识较深厚。
2.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案】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从功能上来看是切断病贫恶性循环链的治本之策,是切断贫困恶性循环的需要;
(2)从政府职责来看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政府有责任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好农村贫困人口的切身利益;
(3)从社会保障的构架来看是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乃至社会保障的迫切要求,是健全我国
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必经之路;
(4)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而且还能影响到社会稳定,是维护医疗公平和效率原则的客观需要。
3. 乡村建设运动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
【答案】(1)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缘由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日益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它是清末民初“村治”、“村政”的延续与发展。
这个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兴起,其主要缘由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内部因素
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以土地为生,但北伐战争胜利后,军阀混战,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掠夺有增无减,又逢特大水旱灾害,农村问题更为严重。
②外部因素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帝国主义将经济危机转嫁到中国,倾销其洋货,争夺中国城乡市场。由是中国农村经济日趋衰落,农民贫困加剧,生活质量更加恶化。
(2)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由于日本侵略大举进攻,乡村建设运动遭受破坏。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由河北保定迁往湖南长沙,不久内迁重庆。1940年晏阳初在四川巴县歇马场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为国民党政府培养县政人才。
各地建立的实验区、平民教育、模范村或县进行乡村建设,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理论和主张,进行了一系列务实的实践尝试,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形成了一场规模颇大的社会运动。
4. “民工潮”的深远意义是什么?
【答案】“民工潮”具有深远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具体内容:
(1)“民工潮”触及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敏感区域,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若干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显性化,事实上促进了为中国现在化进程,形成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民工潮”是中国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走向城市化的重要通道,也是推动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
(2)“民工潮”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城市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3)“民工潮”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服务需要。城市居民生活服务领域广阔,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农民工的流入则满足了这种需要。
(4)“民工潮”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素质。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实际知识、技能,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的劳动所得使家庭摆脱了贫困,提高了生活水平。有的农民带着技术、资金回乡,为家乡的建设做出直接的贡献。同时,大量农民返乡也将城市的生活
观念和生活方式带回农村,对农村社会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论述题
5. 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农民工”的终结?为什么?
【答案】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农民工”的终结,具体原因包括以下三点:
(1)新生代农民工在自己的农民身份认同形成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与城里人接触和互动,更多地受到传媒的影响,因此对自身的农民身份的认同中,拥有更多的社会内涵。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他们之所以被当作农民,不仅仅是因为制度上的规定,而且也是因为城里人是这样看待他们的;还有一些人已经不认可制度性规定,而只重视周围社会对他们的农民身份的认可,认为他们之所以被当作农民,是因为周围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2)农村流动人口在“半城市化”处境中的社会心态,主要体现在体制、社会生活行动和社会心理三个层面上的不整合。总之,“半城市化”中“城市边缘人”的角色,与农民工日益增长的自尊、自重、平等意识,与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形成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之间,存在巨大的张力。这也意味着农民工与农民工问题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
(3)“半城市化”的关键在于农村流动人口虽然进入了城市,在城市找到了工作,也生活在城市,而城市只把农民工当作经济活动者,仅仅将他们限制在边缘的经济领域中,没有把他们当作具有市民或公民身份的主体,从体制上没有赋予其基本的权益,在生活和社会行动层面将其排斥在城市的主流生活、交往圈和文化活动之外,在社会建构上对他们进行有意无意的贬损甚至妖魔化。为新生代农民工带来许多工作、生活中的困扰。
6. 贫困的测度方法有哪些?它们各属于什么测量层次?
【答案】(1)贫困的测度方法
①标准家庭开支预算法
列出标准家庭(一定时期内占大多数的人口的家庭)正常情况下的生活消费项目,并根据项目价格计算出总金额,以此确定为家庭基本的生活需求,低于此标准者即为贫困户。
②基本需求法
根据各项消费对于生活的重要程度,确定生活必须消费的商品项目和最小需求量,再对每一项依据5%最低收入户实际消费的混合平均单价计算金额,它们的全部之和即为绝对贫困标准。
③基数法
这种算法以1988年国务院下达文件规定的大城市每月人均50元、中小城市45元、县镇如元作为基数,乘以1988年以来的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即为当前的城镇困难职工每月的救济标准。
④恩格尔系数法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物支出在整个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系数越大则越贫困。一般而言,恩格尔系数在30%之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