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扶贫工作为什么要变输血型为造血型?
【答案】(1)输血型的扶贫工作主要是指救济型扶贫战略,它是一种运用补贴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的冲击而缺乏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助的扶贫方式。
造血型的扶贫工作主要是指开发型扶贫战略,它是一种以鼓励贫困者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贫困者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技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扶贫方式。
(2)扶贫工作之所以要变输血型为造血型,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一是救济型战略满足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二是开发型扶贫战略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来说:
①扶贫的本质是追求社会公平,而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正是改革调整的关键。改革开放后,随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号召的提出,发展效率取代社会公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首要考虑因素,而此时农村扶贫工作仍以救济型扶贫为主。在倡导效率的社会,不靠自身努力而仅靠救济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并且此时的救济形势已经由以单纯的无偿救济为主转向部分地实行有偿救济,随着我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扶贫的战略目标,开始在救济型扶贫以外寻求更主动的扶贫方式,救济型扶贫战略也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②造血型的扶贫战略具有显著的优势,它主要针对的是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却由于各种客观条件无法脱贫的贫困者,中心就是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自我发展的条件,并以此作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它能够帮助贫困者获得摆脱贫困的能力和知识技能,更符合整个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2. 什么是人地关系,它有哪些特征?
【答案】人地关系是指人口与土地的关系。但它绝不是简单的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其特征是:(1)在基本层次上,它是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
(2)在中间层次上,它是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同时也是人口与食物供应的关系(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3)在综合层次上,它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 什么是城镇体系?区域城镇体系的规划有哪些原则?
【答案】(1)城镇体系的含义
城镇体系是指多以城镇为对象,农村多为兼顾,作为区域性规划这是有很大欠缺的、不完整的,不符合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一般的区域发展规划应以该地区的城乡为一个整体,涵盖该地区以某个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等城市为中心,以若干中小城市为中介、与众多中
心城镇或小城镇和农村组成的网络、体系。
(2)区域城镇体系的规划原则
①强化城市的中心功能;
②提高各级城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③促进城镇与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④密切城乡联系;
⑤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4. 文化下乡有什么意义?
【答案】文化下乡是指城市有组织地将图书、报刊、戏曲、电影、电视等送下乡,结合农村实际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
文化下乡的意义体现为:
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因此,新农村建设要抓住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薄弱环节,深入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把“三下乡”活动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结合起来,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改进生活方式结合起来。“三下乡”活动如今已成为工业反晡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密切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载体。
二、论述题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发展情况怎样?
【答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地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1963年
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成了小块私有土地的所有者和耕种者,为避免农民走向贫困,政府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1960年以前随着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升级,土地由私有变为公有,生产资料也由原先的农民私有变为人民公社所有。
(2)第二阶段:1963年~1978年
在此时期内,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变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在高级社里,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土地已不再作为一项私有的财产取得分红。此后又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将土地私有制改造成为农村集体所有制。
(3)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农村开始实行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这种变革实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扩大了农民经营自主权,这是农村经济体制的大变革。
6. 面对全球化挑战,解决“三农问题”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答案】面对全球化挑战,解决“三农问题”除了加强农村工作的领导,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等举措外,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选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产品需求得到满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加要结合中国国情选择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模式。
①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农业中,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
②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③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其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的素养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关键在教育。
①思想政治教育。各级党政围绕经济建设中心,通过农村基层政治组织的力量,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自私狭隘等意识。
②文化教育
a.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b. 进行扫盲教育;
c. 普遍推广“绿色证书工程”,培育农村科学技术骨干。
③政策教育。国家特别是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应对农民进行政策宣传教育。
④法制教育。农民需要知法、懂法、守法,这是农民由传统人向现代公民转变的重要标志。
(3)制度创新
中央提出以“五个统筹”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以求解决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