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808文学理论之比较文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20世纪译介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答案】20世纪以来译介学十分关注译本或译者行为的自主性,因此其基本概念为“等值”和“功能”,整个翻译史便围绕这两个概念与译本或译者行为自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交替展开。
(1)“等值”
这一概念的定义多变,一般理解为“准确”、“合宜”、“精当”、“忠实”、“应和”等,主要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联系方式。
(2)“功能”
这一概念强调译本与译入语及其文化的联系方式,主要指译本释放各种效果的潜能,这些效果开始于信息的交流,继之于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相应效果的产生,而且要求这些效果应与原文在本族文化中所产生的效果大致近似。这些效果与某些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密切相关,比如宗教戒规、贸易往来、殖民计划、语言政策、民族文学发展等。
2. 美国文论家斯坦纳的主要贡献和观点是什么?
【答案】(1)斯坦纳的主要贡献斯坦纳是20世纪60至70年代推动译介学理论发展的主要代表,对这时期译介学理论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斯坦纳的观点
①斯坦纳用文论和哲学模式向当代语言学发起挑战,同时回归德国浪漫主义和阐释学传统,认为语言之用在重构意义,因此,他将翻译看作是原文的阐释活动,既与原文“心心相印”,又不免“暴虐无常”,既想“挪用”原文,又想让原文完好如初。
②斯坦纳也研究译本,尤其重视诗人和哲学家翻译的作品,但其关注的重点却在借译本说明或分析自己的理论概念。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的接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原因。
【答案】(1)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接受的相同点
①中国作家大都把眼光投向俄国,从俄国作家那里寻求写作的灵感和方法。因为当时中国新文学刚刚诞生,中国第一代新文学作家正在进行对文学艺术的努力探索。
②19世纪俄国文坛进入鼎盛期,人才辈出、著作如林,出现大批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家和多样化的优秀作品。果戈理式的犀利、屠格涅夫式的抒情、冈察洛夫式的凝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深邃、托尔斯泰式的恢弘和契诃夫式的含蓄等,无不显示出俄罗斯文学撼人的艺术魅力。苦苦寻找新文学出路的中国作家自然将目光投向邻国鼎盛的文坛。
(2)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接受的不同点
①中国作家们学习的对象互不相同
鲁迅接受了不少俄国作家的艺术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果戈理、契诃夫和安德列耶夫。鲁迅还写了与果戈理作品同名的小说一一《狂人日记》。巴金早期却不能接受契诃夫,他接受的是屠格涅夫的影响。茅盾的小说写作则更近于托尔斯泰,等等。
②中国作家们即使对同一个俄国作家感兴趣,其接受影响的角度和深度往往不同
如郁达夫、巴金、沈从文、艾芜等作家都对屠格涅夫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但是郁达夫主要是在感情上与其相呼应,并在塑造“零余者”形象时接近屠格涅夫; 而沈从文更多的是从《猎人笔记》中获取艺术灵感,写出优美的《湘行散记》。
4. 左拉的“实验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
【答案】左拉是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家和创作实践者,他的“实验小说”反映了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主要可以归纳为:
(1)艺术作品是通过艺术家的气质所看到的的自然
在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左拉认为,在文学方面自然主义是回到自然和人,是指作者直接观察、精确解剖存在物,如实地感受和描写它,“描写最不足道的普通人物和事件。”并对客观世界以原样加以分析。
(2)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写作
作家要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写作,写真实,写真实的自然,写真实的普违人和事物。为了实现实验科学的精准和真实,“自然主义不再插手现实于对现实的增、删”也不服从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的需要,不需要想象; 只需要像科学家那样认真地观察,像摄像师那样机械地记录。
(3)现实主义应该是很薄的透明的屏幕
在左拉看来,现实主义是一层很薄的透明的屏幕,但这并不意味着书中的人物事件会如同镜子中所看到的人物和事件一样。书是人写的,人是有个性的,有其自身的先天素质。人们在作品中看到的现实只是通过艺术家的气质所看到的。艺术家的气质和其所信奉的创作理论就具有现实主义屏幕的性能。
(4)心理从属于生理
心理学应该是生理学中的一章,应该把性格的分析纳入气质的分析。作为泰纳的门徒,左拉相信心理是从属于生理的,人是由各种器官构成的生理主体,他每时每刻都在环境中生活,经受磨练并受其影响,各种器官都对心灵产生作用。左拉的“实验小说”如同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在某一个故事中安排若干人物的活动,显示科学决定论的规律,做一个“自然界的检察官”,为人物命运和行动寻找生理学和遗传学的原因。
(5)小说家应该是人的欲望的审问官
如果说实验者是自然界的审问官,那么自然主义小说家应该是“人和人的情欲的审问官”,
这是因为人生命中的每一行动都是他的肉欲所驱使的。但将写小说比作“实验”是不妥当的,因为主题的确立,试验的进行以及结果,无一不是作家头脑中的产物,是主观的想象,而不是客观的物质变化和机械反应。总之,左拉对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的忽视,必然导致其创作原则与文学规律的背离,而其自身创作的发展也反面说明了其创作原则的极端和偏颇。过于拘泥与细节真实的自然主义创作失去了反映社会的典型性、深刻性和广泛性,充满了宿命论思想和悲观色彩。
5. 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哪三个问题展开?
【答案】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从译者“目的论”出发而与当代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展开对话,随之,文学系统及其评价标准问题重新进入学者视野,翻译与文学批评等被视作某种“折射”或“重写”形式,并因“诗学”及“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而促成了文学作品的系统转换。
(2)在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可译性”问题再次复活,关于“等值”概念的讨论也因为文化、历史、伦理及政治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拓宽了理论纬度。译介学也开始更加关注翻译的意识形态效果,关心译文再现原文如何体现了经济与政治利益。
(3)这期间,译介学还受到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人类学、地缘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领域。
6. 为什么说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是支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学术理论?
【答案】之所以说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是支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学术理论,原因在于:
(1)原始思维的互渗律
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是指在东西方古代时期不同的阶段,虽然文学、哲学、宗教、历史、艺术等这些表述社会行为的话语在某种相对的意义上已分立使用,但是,作为学科的独立系统还远远没有走向自觉,所以基本上是混生未分类的,相互之间有着原始互渗及多维意义链的交叉关系。这种混生未分类的社会行为正是古代时期人类思维原始性的反映。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上,人类思维的原始性互渗律积淀在历史中延续了相当长的时期。
(2)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主张文学与哲学的比较研究、文学与宗教的比较研究、文学与心理学的比较研究、文学与历史的比较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等。这种比较研究必须是立足于哲学、宗教、心理学、历史和其他艺术门类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基础上展开的,但是,这些学科之间所涉及的互渗内涵在学科呈现出独立性和系统性之前,己经有着漫长的发展史,这些浸融在发展史中的互渗内涵与文学有着密切的意义联系,为当下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学术背景,所以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成为了支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学术理论。
7. 译介学之交往属性具有哪三种作用? 哪三个特点?
【答案】(1)译介学交往属性具有的作用
①从事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的主体间可以通过交往实践从“他者”身上看到“自我”,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