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808文学理论之比较文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是支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学术理论?
【答案】之所以说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是支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学术理论,原因在于:
(1)原始思维的互渗律
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是指在东西方古代时期不同的阶段,虽然文学、哲学、宗教、历史、艺术等这些表述社会行为的话语在某种相对的意义上已分立使用,但是,作为学科的独立系统还远远没有走向自觉,所以基本上是混生未分类的,相互之间有着原始互渗及多维意义链的交叉关系。这种混生未分类的社会行为正是古代时期人类思维原始性的反映。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上,人类思维的原始性互渗律积淀在历史中延续了相当长的时期。
(2)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主张文学与哲学的比较研究、文学与宗教的比较研究、文学与心理学的比较研究、文学与历史的比较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等。这种比较研究必须是立足于哲学、宗教、心理学、历史和其他艺术门类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基础上展开的,但是,这些学科之间所涉及的互渗内涵在学科呈现出独立性和系统性之前,己经有着漫长的发展史,这些浸融在发展史中的互渗内涵与文学有着密切的意义联系,为当下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学术背景,所以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成为了支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学术理论。
2. 百年来比较文学跌跌撞撞,如何理解其挑战与机遇。
【答案】比较文学不知不觉已走过近百年的历史,从最初萌芽到比较文学学科正式建立再到学科流派的多样化,比较文学在此期间遭遇了种种挑战,也收获了颇多发展机遇。
(1)比较文学产生初期明显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支配
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初期又主要存在于欧洲,它明显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支配。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学者不仅把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限制在欧洲文学的范围,而且把法国当作世界文化发展的辐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比较文学兴起,“欧洲中心论”受到冲击,但是,由于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亲缘关系,这种比较研究并没有超出西方文化的范围,“欧洲中心论”只需放大为“西方中心论”而无需作根本的改变。当东西方比较文学兴起之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样的比较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比较文学的既定格局,在东西方之间进行。这时“欧洲——西方”居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成为一种阻碍比较文学发展的陈腐论调而遭到唾弃。于是,解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多元主义、文化人类学等学说,有了它们施展自己理论价值的天地。比较学者用这些理论来批判“欧洲——西方中心论”,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中心与边缘之间发生位移现象的规律,说明文化交流中心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
惠关系,等等。这些文化理论正是比较文学发展的需要。开展这一类理论研究将有利于学术界更新观念,排除障碍,促进比较文学的健康发展。
(2)近年来,人们对文化相对主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由于这种理论针对着“欧洲——西方中心论”的错误,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由于它更接近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也有利于描述当前文化演进的现实与未来走向。因而受到人们的肯定。但是它本身又有内在的矛盾。如果把文化相对主义绝对化,那么,任何一种文化和文化理论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应被否定,于是,文化相对主义也就陷于困境而失去其对于“欧洲——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依据。1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文化相对主义成了会议的主题之一,时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美国学者杰拉尔德·吉列斯比教授作了题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意义与局限》的报告。他认为,在当今世界,人类共享的知识基础的范围日趋扩大,随之而来产生了文化的日趋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以交流对话为动力; 比较文学在19世纪局限于欧洲范围,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跳出欧洲中心的传统樊篱,把跨文化研究列入正式课题,面临着多种文化和文学体系的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无论哪一个文学研究者都不能回避相对主义这个话题。吉列斯比的话道出了当前比较文学界热衷于文化理论探讨的原因和目的。
(3)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倾向是比较研究深化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文学本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这一庞大的有机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把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样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层面的话,那么,文学无疑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始终处于某种文化关系之中。文学创作、文学活动总是在既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不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还是精神文化的其他种类,都是文学活动赖以进行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之,文化既是文学活动的背景,又是文学构成的整合性要素。因此,任何文学研究,只要当它企图对文学活动、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研究,企图探寻其深层的意蕴和形成根源等问题时,也就是当它向纵深发展的时候,就必须超越文学,站在文化的高度,用新的视角来进行审视,也就是引进文化研究,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3. 什么是西方中心主义?
【答案】(1)西方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来理解他种文化的思想方式。
(2)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为两种形式①西方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扩张; ②其他民族对于西方文化的盲日崇拜。
4. 美国新诗运动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反叛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哪些相应的缺失? 中国现代文学是如何弥补这些缺失的?
【答案】(1)中国文化中的缺失
美国新诗运动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进行反叛,是因为美国学者费诺罗萨和庞德等人所发现了西方文化一些弊病,如浪漫主义的激情、逻辑的“暴政”、思想的概念化明晰化、语言对神秘
本体意义的象征等。通过“文化互动性”这一学理视域来看,这些西方文化的弊端正是中国文化所缺失的。
(2)中国现代文学对缺失的弥补
西方文学影响下所产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本质上就是对这些我们所缺失的异质因素的认可和接受,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①就美国新诗运动所反抗的欧洲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而言,以郭沫若、郁达夫等人为代表的创造社对“普罗米修斯式”和“维特式”两种浪漫个人主义精神的引入不仅摧垮了“温柔敦厚”的儒家诗学传统,而且加深了中国文学对情感、主体性等审美现代性原则的探索。
②创造社对以自我扩张为特征的欧洲浪漫主义美学精神的引入,填补了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一个方面的缺失。最为典型的体现是郭沫若的《女神》,诗中塑造了一系列夸张的“开辟洪荒的大我形象”,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不曾出现的形象。
③以穆木天、王独清和冯乃超等后期创造社成员以及李金发、戴望舒等人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则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形式,而且全面刷新了中国诗学关于诗歌语言的功能、艺术的颓废主义、形而上的神秘等问题的理解。
④以李金发和穆木天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人则为中国现代文学引入了语言的音乐性、创造性及其对美的神秘、绝对、无限的“表征”等异质因素,从另一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⑤李金发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也在诗学思想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学所缺失或薄弱的方面。他的象征主义诗歌通过其特有的象征符号,探索和追问超乎于现象世界之上的神秘的本体意义,从而促进了20世纪中国诗歌的现代。
5. 怎样从国际学术视域的角度理解赛义德后殖民批评对“东方”的定义?
【答案】从国际学术视域的角度理解赛义德后殖民批评对“东方”的定义,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赛义德在操用“东方”这一概念时,挟带着一种极端狭隘的“东方”地域独占性,他把西方从事东方学研究之学者所描述的“东方”在表述上仅仅局限于亚洲中东的印度和巴勒斯坦地区。“东方”这个概念不再简单地是一个作为亚洲东方一的代名词,也不再是从总体上指称遥远、新异的地方一,它在严格的意义上指的是伊斯兰的东方。
(2)从国际学术视域来看,赛义德的后殖民批评把伊斯兰文化从第二世界带到国际舞台卜,把自己置放在伊斯兰教传统与基督教传统的文化与信仰冲突中,使自己成为越发有争议的人物而显赫起来。从而,也使中国等其他非伊斯兰文化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东方”权力失落了。
6. 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为什么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
【答案】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原因在于:
(1)中国古人向来强调“通达”
主张只有从多个角度来观照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中国古人常说要“圆鉴”、“通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