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疏离感(Alienation)是近几年研究较多的一个问题。它是指个体在生活中不能妥善处理与他人(如父母、老师、同伴等)的关系,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无法与相应所属的社会团体如家庭、学校或者同伴群体建立有效的联结,从而体验到的与社会、与他人、与生活环境相疏远和对立的消极的情感。长期的强烈的疏离感会妨碍个体的发展,严重时甚至会引发一些不良行为。青少年期是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人生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青少年生理上已基本成熟,但心理与社会行为还未充分发展,容易体验到疏离感。因此,青少年疏离感问题成为研究者颇为关注的问题。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青少年疏离感的发展特点,以及疏离感与个体心理健康、个性特征、不良行为的关系。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更多的考察了中学生的疏离感发展特点,较少研究大学生的疏离感发展,对影响青少年疏离感发展的因素也涉及较少。所以,本论文从家庭与个体的角度出发就大学生疏离感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疏离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论文首先对疏离感的近期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且就疏离感与自我分化、疏离感与家庭功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青少年疏离感问卷》、《家庭功能问卷》和《自我分化量表》,对宁夏三所高校的35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考察了大学生疏离感发展的一般特点,并就家庭功能和自我分化对大学生疏离感的影响等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1)总体来看,大学生疏离感的发展在性别、民族和家庭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疏离感高于女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疏离感高于汉族大学生,单亲家庭中的大学生所体验到的疏离感的程度高于完整家庭中的大学生。
(2)居住地、专业和父母的文化背景对大学生疏离感影响不显著。
(3)疏离感、家庭功能和自我分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家庭功能发挥较好和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体会到的疏离感程度更低一些。
(4)自我分化在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之间起中介作用,即家庭功能对疏离感的影响是通过中介变量自我分化实现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