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720中国近现代史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议
【答案】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议是1977年8月13〜9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决定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的工作会议。会议决定高校招生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不考试的做法,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这一决定,成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1977年,全国约有570万青年参加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大专院校从中择优
录取了27.3万名学生,新生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为高等学校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2. 大跃进运动
【答案】大跃进运动是1958〜1960年全国范围内试图在工业和农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8月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后达到高潮。“大运动。
跃进”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大跃进使得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最终难以为继。
3. 第三党
【答案】第三党是以国民党左派邓演达为首的,从国民党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正式名称叫“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其基本立场是要在国共两党之外,结成第三种势力,经过第三条道路复兴中国革命,因而被称为第三党。1927年冬,谭平山、章伯钧、季方等在上海成立“中华革命党”,表示继续奉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是第三党形成后最早采用的名称。该党与在海外的邓演达保持联系。1930年8月,第三党的名称正式定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邓演达被选为中央干事会总干事,负责主编《革命行动》月刊。该党经过一番整顿以后,一度发展很快,曾建立十一个省区和三个市区的地方组织。第三党积极进行反蒋活动,特别是邓演达利用他以前在黄埔军人的影响,策动蒋系军官反蒋,给蒋介石的统治造成一定的威胁。1931年8月,邓演达被逮捕,11月被秘密杀害于南京。邓演达的遇害,使第三党受到极大打击。此后第三党的成员,除一部分投靠蒋介石外,其他人继续坚持斗争,但在蒋介石高压政策下,他们只能在狭小的圈子内进行隐蔽的活动。
4. 《双十宣言》
【答案】在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向全国人民宣布自己的基本政策,于1947年10月10日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即《双十宣言》。宣言分析了战争形势,正式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宣布了人民解放军的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八项基本政策,包括没收官僚资本,发展民族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 打倒蒋介石的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各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的权利; 废除一切卖国
条约,同外国订立平等互愿通商友好条约; 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等。《双十宣言》适应了新形势,并对正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的人民,起了很大的动员和鼓舞作用,给全国人民指出了彻底解放全中国的总目标。
5. 中共九大
【答案】中共九大是指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林彪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中共九大的核心内容是阐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大会通过的党章取消了党员的权利,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中共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
6. 皇姑屯事件
【答案】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关东军谋杀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事件。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
7. 改组派
【答案】改组派是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全称为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标榜“恢复1924年国民党改组精神”。1928年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失败。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等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1931年汪精卫宣布改组派解散。
8. “大包干”
【答案】“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12月,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首创,是一种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它是在承认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将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种经营形式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有利于克服管理过分集中、劳动“大呼隆”和平均主义等弊病,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二、论述题
9. 中共“七大”、国民党“六大”和抗战后期两种中国命运的斗争。
【答案】抗战后期两种中国命运的斗争如下:
(1)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方针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大会提出当前党的任务是实现民族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为实现这一任务并制定了相应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②中共“七大”向人民指明了建立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明确目标。大会总结了我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具体的纲领和政策。全党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的光明前途,提供了可靠地保障。中国敌后战场的军民,在中共“七大”以后,继续开展攻势,歼灭大量日伪军,收复了大片国土。
(2)国民党“六大”
1945年5月5日至21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拒绝联合政府,坚持一党专政。大会另一个议题是加强反共力量,准备内战。中共“六大”决定的是坚持独裁、制造分裂的路线,这种路线是违背世界潮流和全国人民公意的。
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国民党与美帝国主义勾结。美国调动运输力量,把国民军送到口本占领区,抢夺胜利果实。
10.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答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出的基本结论。这个基本结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运用,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的集中体现。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还在于其开辟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道路。
11.简评现代的新儒学思潮。
【答案】(1)新儒学思潮的内容
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力图援引西学入儒学的一个哲学流派,新儒学一派学者学术观点相当差异,但主张中国文化的复兴在于儒家思想的复兴这一根本点一致。其基本思想取向是以儒家道德为本位,融纳西方现代哲学思想和科学民主精神,以寻求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出路。具体来说:以儒家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干,在儒家传统里又重心性之学; 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一精神实体; 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应有敬意和同情; 富根源感,强调中国文化的独创性和一本性; 有很深的文化危机意识,但认为危机的造成主要是国人丧失自信; 富有宗教情绪,对复兴中国文化有使命感。
(2)新儒学思潮的意义
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兴起是百年以来的“中西之争”的一种必然产物。不但中国文化遭遇空前的危机与迷惘,现代西方社会中物质主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也揭示了西方文明的困局,现代新儒学就是在这样双重危机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其“儒学复兴”论的。他们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