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综合之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致良知

【答案】“致良知”原自《孟子·尽心上》,是明代王守仁心学的主旨。“致”指推极、恢复; “良知”指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土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有的内在力量,而致良知是将良知推广及万事万物,是知行合一的体现。“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2. 王与霸

【答案】王与霸指王道和霸道,是《孟子》中着重讨论的两种统治术。《孟子·公孙丑上》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指出“王”和“霸”的根本区别体现在“以德”与“以力”区别。霸道是依靠武力的强权政治,王道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仁政,孟子推崇王道而贬抑霸道。王霸之辨成为后来许多学者讨论的话题,也成为统治者两手并用的统治方法。

3. 形而上者谓之道

【答案】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阴阳及其“道”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形迹的。《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哲学史上,《易传》提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这两对概念,逐渐被哲学家发展为表述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本源与派生物的范畴。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辩论。宋代的朱熹说:“理,形而上者; 气,形而下者。”清代学者戴震则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4. 取实予名

【答案】“取实予名”出自于墨子的著作《墨子·贵义》,是指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给予相称的名称,强调“实”是第一性的。在“实”的基础上,看重通过实践来对各种言论进行检验。认为立论要切合实际,而且要身体力行。

5. 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6. 一心二门

【答案】“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一心”是指我们的心; “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火门。“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 “生火门”是迷妄,是小断被欲望、念头纠缠。“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7. 善不受报

【答案】善不受报是东晋高僧竺道生法师提出的佛教术语。“善不受报”是指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结果。道生认为未受到佛法精髓的世俗人的善行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善不受报的提出,旨在打碎众生施功望报的世俗之心。只有舍弃回报之心,才能促使自己最终悟道、得道。因此,善不受报不是阻止人们祛恶行善,而是鼓励向善的精神,不为任何目的地从事善的活动。

8. 微明

【答案】微明是指不引人注意或令人难以察知的明道境地,意即事物最关键的运行转化规律。《老子》第三十六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前八句说明了福祸盛衰倚伏之理,消息盈虚相因之理,虽甚幽微而理实显明,故曰“微明”。也就是说,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善于掌握强弱、兴废、张合、取予之间的转化规律。否则,就会像如鱼离开了水一样,不能长久。

二、简答题

9. 郭象是如何看待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

【答案】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魏晋玄学所讨论的核心问题。

(1)名教是自然的体现

名教是指名分教化,是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与道德规范; 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然无为,它是道的特质与法则。针对此问题,当时人们或推崇自然,或护名教,多把它们看做是相互对立与相互排斥的。郭象则一方面肯定自然,另一方面又把名教看做自然的体现,这样就把自然与名教等同起来。

(2)本用一体

在本与用的关系上,郭象着重强调两者不可相离的一体性。他认为,“名教”存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中,人的本性的“自然”发露也必定与“名教”相符合。“仁义”之类的道德规范完全是人的本性,只要任其发露就可以了; 认为“仁义”并非人的本性,完全是不必要的忧虑。他以牛不辞穿鼻、马不辞络首是牛马本性中就具有的作为例子,来说明“仁义”即在人的本性中。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是借助于外力的名教规范,其实是存在于自身的自然本性之中。因此,服从于仁义等名教规范,当然是合乎人的自然本性的。他进一步分析说,人与物都各有其与生俱来的本性,

而每个人或物的本性又都有他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既不能逃脱,也不能改变。因此人皆需安于自己的性分,安于性分即顺从名教,也就是顺从自然。

总之,郭象由“名教”合于“自然”推论出“名教”即“自然”的理论,可称谓“名教自然论”。他把个人内在的本性同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统一起来,使“名教”获得了一种自然合理的形态,使“自然”在一定形式下获得某种程度的自我满足。

10.天命靡常

【答案】“天命靡常”是天命不是永久不变的意思。这种观念,在古籍中曾多次出现,如《诗经·大雅·文王》:“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在上古时代,“国命神授”的观念相当流行,“天命靡常”是针对这种政治神话,提出严厉的警告:“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中庸》)。由修德决定人是否能受命,这无异给政治权力一种人道的限制,代表了古代道德思想的一步重大的开展。

11.简论《易传》的宇宙生成论。

【答案】《易传》的宇宙生成论认为天与地感应,产生了万物和人类,有了人类之后方才产生了各种礼义制度。

(1)“太极”

《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指出了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太极”。“太极”就是“道”是宇宙衍生的终极根源和阴阳未分的本然状态。由浑然状态的“太极”生出天地阴阳之气(两仪),由天地阴阳之气的动静、翁辟、交感、往来、屈伸生化出四象,由四象生成八卦。在这里八卦则模拟万物,如天、地、山、泽、风、雷、水、火等物象; 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象征万物错综复杂的关系。人们如果能协调和把握其中的主要关系,就可以在世界变化中趋利避害,创建人类文化和制度文明。

(2)“气”

《序卦传》认为,有天地万物之后,才有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等一系列人际关系、礼义规范与社会秩序。由此可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皆是一种存在的连续。《易传》继承并发展了“气”的宇宙沦,把自然、社会以及人生放在了同一个“场”中。

(3)乾坤

《乾·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坤·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乾坤、阴阳二气,乾阳是主动性的精神和物质能量,坤阴是承接性的精神和物质能量; 阴阳和合,化生万物。“乾元”具有刚健创生的功能,“坤元”具有柔顺含容的效应,乾坤相互配合、相感相应,即为万物生长的根据。万物皆因乾坤之功德而生,所以《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太极”、“阴阳”至“八卦”、“万物”的演化过程中体现了“生生之德”构成了《易传》之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