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西方哲学史之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
【答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当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当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当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2. “性分”
【答案】“性分”是郭象在《庄子注》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与万物所具有的先天禀赋。他在《逍遥游》的注中说:“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凡人与物的禀气存在偏颇,其“性”也各有特点与局限性,彼此之间千差万别,存在着分界,称为“性分”。“性分”无优劣、大小之分,只存在自己的行为和性分是否“适当”的问题。郭象还指出,性分是先天自足的。“性分自足”就是指万物虽然有大小之别,然而如果都能自足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逍遥皆同。因此推而广之,则世间万物,各足于所受,无不逍遥。
3. 新民论
【答案】新民论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借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概念“新民”并且渗入西方近代价值观,提出的一套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梁氏新民论是梁启超对于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思考的复合体,所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重点强调人的重塑、完善,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 坚白相盈
【答案】坚白相盈是指后期墨家针对公孙龙的“离坚白”说提出的“坚”与“白”不能因感官的局限性而彼此分开的观点。他们认为,“坚”和“白”是坚白之石的统一属性,虽然人们用眼看时不觉其“坚”用手接触时不见其“白”一种感官只能感觉一种属性,但是坚白之石同时包含了几种属性,所以这些不能把这些属性彼此分开。“坚白相盈”的命题触碰到了感觉与思维在认识中的功能问题。坚白统一于石的本质,是通过思维而不是通过直感所认识的。
5. 无欲
【答案】“无欲”是周敦颐十分强调的一种思想,他认为要想成为圣人,就要使精神专一不杂,而要做到这种状态,就要排除各种欲念,这样才能在静时保持心灵的虚静,行动也才能公正周遍
而没有偏私。但是,他所提倡的“无欲”是指排除各种干扰心灵的欲念,使得心灵达到虚静的意识状态,而不是要禁绝一切感性欲望。这样,无欲就和其功夫论“主静”沟通了起来,所以《太极图说》在解释“主静”的时候说:“无欲故静。”周敦颐延续孟子的“寡欲”思想,认为减少欲望甚至达到没有的程度,心灵就能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成为圣贤。
6. “治众者至寡”
【答案】“治众者至寡”是王弼提出的命题。王弼的哲学以“无”为体,以“一”为本。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 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其中“一”即为“道”也就是“无”。一是本体,能统领万有,且能派生出万有,是万有差别的出发点,并且是万有的最后根据。一派生出万物,因此一为万物之本原。王弼把一、多关系贯彻到社会政治观上,提出了一以统众、以寡治多的原则。因为他认为“一”具有统领的、根本的地位与作用,“多”只是末,只是用,因此是“一”统“多”即“寡”治“众”。
7. 知行相资为用
【答案】“知行相资为用”是王夫之在知行关系上提出的知行合一观。他说:“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王夫之认为,知行相异且紧密联系。而在认识的过程中,行是主导的方面。他强调“行”的必要性,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8.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答案】“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二、简答题
9. 谈谈老子的认识论思想。
【答案】老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认识论体系。他的认识论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排斥感性认识
《老子》第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指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各种颜色、声音、味道等,会导致人眼瞎耳聋,口味败坏,表现了老子排斥感性认识的认识论。
(2)脱离客观世界谈认识
老子认为,不应当在客观世界中去寻求对事物的认识。他说:“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煽,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圣人不需要去实践就有
知识,无需观察就可作出判断,不用实际去干就能取得成果。他主张“塞其兑,闭其门”的神秘主义的内心直观,认为只要保持内心的虚静,万物就能在面前呈现,人们就能够抓住其本来状况去认识它们。
(3)明确区分“力学”与“力道”
老子认为,知识的增加即欲望的增加,求“道”就需要不断减少知识、欲望,直至一无所知,才能够上升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
10.简答“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该句话出自于王夫之的《老子衍》。
(1)翻译
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都要归结于事物内在的两个相对立的方面。
(2)含义
王夫之在事物变化发展动力的问题上坚持内因沦。“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表明王夫之的矛盾观,强调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其矛盾观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①他认为,矛盾是统一共存的、是不断运动的、是相互转化的。
②王夫之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分一为二”的以及“合二为一”的道理。他认为,矛盾双方是事物内在的两个对立面,是事物的组成部分,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作用。
③王夫之主张善用矛盾的斗争规律。他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矛盾的斗争过程,也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必经之路。
④王夫之还正确地阐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矛盾的转化观展现事物内部矛盾分析要结合动态、联系、全面的观念去看待。
11.郭象是如何看待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
【答案】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魏晋玄学所讨论的核心问题。
(1)名教是自然的体现
名教是指名分教化,是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与道德规范; 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然无为,它是道的特质与法则。针对此问题,当时人们或推崇自然,或护名教,多把它们看做是相互对立与相互排斥的。郭象则一方面肯定自然,另一方面又把名教看做自然的体现,这样就把自然与名教等同起来。
(2)本用一体
在本与用的关系上,郭象着重强调两者不可相离的一体性。他认为,“名教”存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中,人的本性的“自然”发露也必定与“名教”相符合。“仁义”之类的道德规范完全是人的本性,只要任其发露就可以了; 认为“仁义”并非人的本性,完全是不必要的忧虑。他以牛不辞穿鼻、马不辞络首是牛马本性中就具有的作为例子,来说明“仁义”即在人的本性中。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是借助于外力的名教规范,其实是存在于自身的自然本性之中。因此,服从于仁义等名教规范,当然是合乎人的自然本性的。他进一步分析说,人与物都各有其与生俱来的本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