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F020广播电视实务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2. 电视新闻连续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这类报道中的各个独立报道因素联结紧密,常常互为因果关系。由于它所具有的连续性,使报道内容更能突出事件实质,形成舆论力量,引起广泛关注。连续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保证报道深度的重要形式之一。电视新闻“连续报道”的特点包括:①报道连续、及时,吸引力大; ②报道连续紧凑,报道与分析相间,舆论力量集中,震}h}力强; ③报道的事件因果连续,从多角度综合事因,信息量大,事件本质易于突出。
3. 电视新闻言论
【答案】在我国,人们是这样认识电视新闻言论的:“电视新闻言论,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虽然,人们对电视新闻言论的定义不统一,但是这些定义有两个共识:①电视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应该有适量的言论,对事件进行分析,说明其社会意义和影响、个人或机构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等,目的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所传播信息的深层含义; ②“新闻意义”的发掘与传播。电视新闻言论的外延包括评论、述评、编前语、编后语等编播形式。
4. 深度报道
【答案】深度报道是对新闻事件中的“五个W 和一个H' ,等新闻要素作立体的、全方位的反映,不仅仅报道发生了什么事,更为重要的是针对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和预测,达到“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明明日的意义来”的传播目的。深度报道的“深度,,,是一种全方位的,蕴涵着事与理的思辨“深度”,绝非是一般性的背景介绍、分析和解释。深度报道这一体裁形式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在报业与电子新闻业的抗衡中交替运用而产生的,深度报道进入电视新闻后,同样得到了有效的运用,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5. 影调
【答案】影调,是不同亮度的景物所形成的有明暗差别的影像,这些明暗差异所产生的黑白灰级差,谓之影调。影调是保证电视画面影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影调在电视画面构成中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影调是构成电视画面形象的基础; ②影调可以突出重点; ③影调可以增强u 面的透视感; ④影调可以突出物体的质感; ⑤影调可以加强画面的气氛。
二、简答题
6. 新闻采访中运用创新思维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新闻采访中运用创新思维,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是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是思想认识上的升华。新闻采访中的创新思维,是建立在我们党一贯的新闻采访工作传统的基础上的。因此,不能背离这种优良的传统,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把新时期的采访工作做得更好。例如,我们党的新闻工作所一贯倡导的深入调查、实事求是、全面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都是今天所仍然需要坚持的。我们所要创新的,是突破那些不适应新时期社会情况的陈规陋习,是突破那些阻碍改革开放的旧观:念、旧思想,是以当前新闻工作的特点创造出新的采访技巧和方法。所以,创新与继承二者是不矛盾的,也是不可分割的。
(2)正确处理创新与原的关系
新闻采访,是一项政策性、实践性很强,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人民实际利益的严肃的工作。因此,新闻采访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比如,新闻报道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新闻必须客观、真实、实事求是,新闻要尽可能用事实说话,做到迅速及时等。新闻采访中运用创新思维,也不能背离这些基本原,而是要更加生动、有力地体现这些原。创新可以标新立异,但不能异想天开。新闻采访中的创新思维,正是在维护新闻报道基本原的前提下,不断开拓新天地、新思想,采写出有新的时代特色的好新闻来。
(3)正确处理创新与真实的关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和新闻采访工作的生命。无论新闻采访中怎样创新,绝不能以损害或削弱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为代价。如果那样,创新也就完全失掉意义。新闻采访中,可以想像,可以思索,可以设计多种采访方案和报道计划,但决不能虚构。瞎编乱造,不是新闻,新闻采访的一切思维活动必须在维护新闻报道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取信于民,传媒才有生命力,新闻采访也才能永葆青春,成为推动新闻事业前进的真正动力。
7. 记者进行资料积累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案】记者进行资料积累的主要方法有:
(1)作笔记
作采访笔记是最基本的积累资料的方法。记者出身的作家刘白羽说:“每一个记者随身都有一
个笔记本,但如何运用笔记本,却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记本不仅仅在采访时有用,平时读书看报,灵感一现,偶有所得,都应当记下来。
(2)做卡片
建立卡片库也是积累资料的方法之一。卡片便于保存、携带和查找。由于卡片较小,因此记载的内容应当简洁,要点突出。最好一张卡片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细节,使用时一目了然。相近或同一系统的卡片,放在一起,便于查找。
(3)剪贴
剪贴就是把自己认为有保存价值的报刊上登载的新闻、文章等,随时剪下来,贴在纸上。剪贴的优点在于保存了资料的原始面目,使用的时候不易走样,可避免误差。通过剪贴,不仅可掌握历史变迁,更能积累下最新的事态发展和人物动向。英国星期日快报编辑什利. 布朗共剪报一百多万页,重五吨,被称为剪贴大王。
(4)索引
索引是在有了笔记、日记、剪报、卡片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归纳分类。有了笔记、日记、剪报、卡片,只是完成积累资料工作的一半。要把它们变成使用方便的资料库,还必须在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类归档,然后制出索引目录。
(5)装订
装订也是资料累积的好方法。例如,采访笔记,如果是记的活页,每年装订成一本,十分有价值。采访一个会议获得的文件、材料,也可以装订成一册,注明时间、内容,查找时就方便了。有的活页剪贴资料,积累多了后,也两以按剪贴内容装订成册。这些资料保存年代愈久,价值也愈大。
8.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是一种语言交流和沟通的艺术?
【答案】之所以说新闻采访是一种语言交流和沟通的艺术,是由于:
(1)新闻采访必须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进行,而人与人的交往就离不开语言。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工作,这小仅是指记者通过新闻作品的发表而与社会发生交往,更主要的是指采访过程中发生的社会交往。新闻采访实际上是做人的工作。首先,记者要写出一篇好的新闻作品,新闻发布会的书面材料是一个方面、一种补充,但是远远不够。
(2)谈话这种语言艺术是新闻记者接近采访目标的重要技巧,而语言往往是记者同采访对象从不相识或不熟悉逐步过渡到相识并且熟悉起来的桥梁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记者戴邦在采访中就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交流思想和沟通思想。
(3)新闻采访时熟悉对象,并不一定就能够获得大量材料,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用不同的方法来获取新闻事实材料从某种意义来说,新闻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交谈艺术。采访中的谈话与其他各种谈话的不同之处,突出地体现在它的特定目的性上,这个目的就在于要取得新闻素材。在日常生活中,领导要与群众谈话,教师要与学生谈话,医生要与病人谈话,商店营业员要与顾客谈话,但是这些谈话都与新闻采访中的谈话不同。
(4)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生动感人的事实,这就要靠记者的交流与谈话去获得交谈的形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