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7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1)自然经济是指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社会分工很不发展的社会中,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以自给自足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今某些经济落后的地方,还存在自然经济的残余。

(2)自然经济作为人们劳动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①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经济

自然经济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相适应的经济形式。各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的生产规模狭小,使用简单的手工工具,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原始社会的自然经济以自然分工为基础,以后其他社会的自然经济,其社会分工很不发达。

②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经济

自然经济以原始部落、奴隶主或封建主庄园、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人们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进行自给自足的经济活动,生产和生活上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都自行生产,各个家庭或经济单位之间是相互隔绝或是基本隔绝的,很少进行经济联系或经济交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就是这种经济形式的形象写照。这就使得生产和生活被封闭在一个个分散而孤立的经济单位之内,从而决定了自然经济是一种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经济,闭关自守和墨守成规是自然经济固有的特点。马克思曾指出:“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

③自然经济是发展缓馒、规模有限、对自然界依附性很强的经济

自然经济的狭小生产范围和落后劳动方式,使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尚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自然条件稍有恶化则陷于萎缩再生产。生产出的数量很少的物质资料一般只能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或者只有很少的剩余产品,这就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甚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由于一般自然经济的性质,所以,这种形式完全适合于为静止的社会状态提供基础”。

2.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有哪些作用? 对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经济结果,如何评价?

【答案】(1)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

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 而“另一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诀定商品价值量实现的数量界限。这就是整个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价值规律支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①商品供求矛盾的客观存在,使得价格不停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在现实中,商品价格与价值相一致只是一种偶然情况,不一致则是经常现象。商品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的是市场商品的供求关系。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由于商品的购买者的竞争,使商品价格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相反,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由于商品的出卖者的竞争,使商品价格会降到价值以下。商品供求矛盾的客观存在,使得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首先,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始终以它的价值为轴心,价格升降的幅度不会与商品价值相差很远。其次,从个别交换过程来看,虽然有些商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有些商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但从较长时期来看或从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的升降是可以互相抵消的。因此,从总体上说,商品的总价格和商品的总价值是相等的。

(3)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商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它的价格高于价值从而有利可图时,就会有一些商品生产者把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这一部门中来。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依靠价值规律来自发调节的。

②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交换的。商品生产者如果改进了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的个别劳动耗费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但他在市场上仍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这样他就可以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收入。这会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改善劳动组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求降低个别劳动消耗,谋取较高的盈利,从而推动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价值规律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由于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等,导致有的商品生产者经营的商品盈利大,有的商品生产者经营的商品盈利小或者不盈利甚至亏本,这样,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小商品生产者会发生贫富悬殊,导致两极分化。在封建社会末期,由十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不断起义,腐朽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逐渐解体。一方面,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手里积蓄了相当数量的货币; 另一方面,有不少个体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破产,成为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正是在

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便产生了。

(4)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经济结果的评价。

价值规律自发作用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具有基础性作用。但是,价值规律自发作用又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①具有盲目性

因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对生产要素的投向和转移,所依据的主要信号是商品市场价格的高低,以及他对投资某种商品生产的预期收益。而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因素不仅仅是商品的供求关系,还有其他非供求关系的因素,所以,以商品的价格变动来导向资源配置就可能出现盲目性。至于商品生产经营者对市场预期收益的主观判断,更是难免出现失误,从而导致投资的盲目性。

②具有滞后性

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变化,是在商品己经生产出来,并拿到市场上销售以后,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才能在价格上反映出来。生产者接受到价格信号后才开始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这种调节方式必然具有滞后性,是事后的调节。

③具有浪费性在市场商品价格的导向下,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对生产者有利可图,于是大家都转而生产这种商品,谁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转产,也不知道社会的转产量有多大,结果往往造成这种商品的过量生产,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3. 为什么对国际货币制度要进行改革?

【答案】国际货币制度是指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或有组织地对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汇率决定及其变动、汇率制度及其选择、国际储备及其构成等方面所做出的安排或决定。现行的国际货币制度是牙买加体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被称为“无体制”的牙买加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1)汇率体系极不稳定

在牙买加体制中,全球1/3的国家实行独立浮动或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其余2/3的国家实行钉住汇率制。作为储备货币的主要是美元,美元仍然占主导地位,美国的国际收支及经济发展状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汇率的稳定。由于汇率波动频繁,汇率风险增大,这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汇率可以自由浮动,也助长了外汇投机活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混乱,尤其是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增强,一国比较容易受别国经济的牵制与影响。

(2)缺乏行之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牙买加体制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功能并不完善。由于汇率机制运转失灵,利率机制有副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无力指导和监督顺差国与逆差国双方对称地调节国际收支等,导致逆差国储备锐减、债台高筑,顺差国则储备猛增,有的成为重要资本输出国,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现象日趋严重。

(3)监督和预警机制严重滞后于市场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浪潮、近年来世界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增加,以及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