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28公共管理学之土地资源管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28公共管理学之土地资源管理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2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28公共管理学之土地资源管理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14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28公共管理学之土地资源管理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22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28公共管理学之土地资源管理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32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28公共管理学之土地资源管理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43
一、简述题
1. 何谓土地统计管理的概念及其内容?
【答案】(1)土地统计管理
土地统计管理就是运用土地统计方法,借助于数字和图件系统地记载各土地使用单位和各类用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情况的土地资源管理形式和手段。
(2)土地统计管理的内容
土地统计管理包括土地数量统计管理和土地质量统计管理。
土地数量统计管理包括土地数量调查统计,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据以量算各类用地面积,经汇总取得以行政区划(省、市、县、乡等)为单位,按土地使用单位、用地类型为序的土地利用分类统计资料,并为各土地使用单位建立土地台账和土地档案。
土地质量统计管理包括土地分类和土地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质量的分类统计,为土地管理提供土地质量数据。土地评价包括土地自然质量评价和土地经济质量评价。有关成果均反映在相应的土地类型图和土地评价图上。最后按照土地质量等级进行不同等级土地分类统计。
2. 简述土地监察的方法。
【答案】(1)土地监察方法是土地监察主体作用于客体(即对象)的桥梁,土地监督主体要完成土地监察任务实现土地监察标准所必须运用的方法。
(2)土地监察的方法
①超前控制方法
借助政务公开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土地违法现象实行超前控制,预防其发生。如公开用地
,审批审基地“三上墙”,公开审批制度,各项所需用地顺序排队、农户建房用地“三年早知道”
土地监察办法和制度。
②跟踪检查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对各项建设用地实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如实行建设用地挂牌制度、实行定期现场察看制度、实行巡回检查制度、实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制度、建立群众举报制度等。
③目标管理法
将依法管理土地和干部目标管理挂钩,用“加压”的办法,防止和杜绝管理者违法行使土地管理权。如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签订土地管理承包责任状,政府与土地管理部门签订土地目标管理责任书,政府间的目标管理责任状等。
④土地违法案件处理的特殊方法
协作处理法是指某些土地违法案件同案情复杂、涉及面广,需与行政监察机关、党的纪检机关、经济监察部门和政府其他部门以及司法机关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
公开处理方法是指对某些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的土地违法案件,实行公开处理的制度,即在处理时,组织干部和部分群众到场,请新闻舆论界公开报道以造成声势,威慑违法者和扩大教育面,起着“惩一警百”的作用。
3. 简述遥感监测的基本流程。
【答案】遥感动态监测的基本步骤为:
(1)准备工作
①制定工作计划。在遥感监测前,应周密地计划监测的范围、遥感数据源、监测方法及步骤、时间等。
②收集有关资料。一是农、林、牧业生态、物候及农时日历,特别是耕地作物的长势等资料; 二是时相、云量等符合要求的遥感资料; 二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城市建成区资料,规划、年度用地计划等资料; 四是最新地形图、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等。
霍驹苗制技术设计书。主要内容包括监测任务概述,监测区概况,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利用,监测的技术依据,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及技术要求,监测方法和作业流程、组织与实施,监测成果质量控制方法,应该提交的成果等。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流程
①对遥感影像数据与土地利用专业资料进行纠正与配准,使同一区域、不同时相和不同类型卫星数据地理坐标以及像元空间分辨率统一。
②为了获得丰富色调均一的影像,需要对影像进行融合及色调归一调整,处理后将多幅影像镶嵌。
③在镶嵌影像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自动提取技术发现变化特征,经人机交互半自动判读提取变化信息。
④通过实际外业核查对变化信息进行确认与后处理。
⑤根据后处理结果统计变化图斑的类型、位置、范围和面积等信息,即统汁汇总及制图整饰。
⑥监测精度评定。利用实地外业核查以及监测的变化图斑数据,对内外业变化监测的差异记录进行核实,并进行统计分析及精度评定,最终的监测成果为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和技术保障。
(3)提交监测成果
①基本监测图。
监测图的基本内容包括:县级以上行政区、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规划区、开发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界线以及公里网格线,县级行政辖区、建制镇、开发区、大型项目、河流及湖泊的名称,大于最小量算面积、填充颜色后的变化图斑及编号(变化图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及非耕
,背景影像(任地、抛荒耕地、闲置建设用地、耕地转变为坑塘和其他非建设用地、耕地增加等)
选一时相的模拟自然真彩色原始影像)等。
国支术报告。对每个监测区,重点从采取的技术方法以及成果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技术总结。
因监测成果。技术设计书及技术报告,基本监测图和监测信息管理文件,统计数据资料及其他。
(4)检查验收
为保证监测成果的质量,监测单位应该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的各项规定为标准,按规程方法作业,并对监测过程的各阶段认真检查。检查可以采取自检与互检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建立作业小组和检查员检杳制度。对于监测部门的监测成果,国土资源部门要组织专家小组,按照规程的标准和技术设计书的要求进行检查验收。
4. 何谓环境和环境问题?
【答案】(1)环境
环境就是围绕的疆界,即中心事物所存在的空间以及位于该空间中与该中心事物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土地环境是一个多相(液、固、气相)、多元(高原、洼地、水体单元)、多介质(大气、水、土、矿藏、生物等)和多层次(聚落、地理、地质、星际)的庞大复杂的综合体。环境中的物质包含液相、气相和固相三相物质。环境的结构单元有高地单元、洼地单元、水体单元等多种单元。环境是由大气、水、土壤、矿藏、野生生物等多种介质所构成,又分为星际环境、地质环境、地理环境和聚落环境等层次。
应当指出,我们所研究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即人类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的空间及该空间中与人类生存、发展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物质的总和。人类环境则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物质循环、能量传递和信息传布是环境的三项基本要素。
(2)环境问题
又称为环境危机,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者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人类环境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难。环境问题的类型:
①第一类环境问题
又称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界本身固有的不平衡性如火山、地震、台风、暴雨、冰川等造成的环境问题。制止这类环境问题影响是人类所不能的。
②第二类环境问题
又称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分为两类: a. 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渍化,潜育化,生态平衡失调,天气、气候异常等等;
b. 环境污染,由于人类向环境排放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和能量,以致使环境发生了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和降低、恶化生活质量的有害变化的现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