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926土地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利用计划

【答案】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主要由农、林、牧业生产用地计划、建设用地计划和土地开发计划组成。根据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管理的特点,可对计划内容作出调整,如为了控制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的速度,可以编制农业结构调整用地计划。依据土地利用计划的性质,可分为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土地保护等计划一体规划,制度。

2. 水土流失

【答案】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3. 土地评价

【答案】土地评价是指以数量形式对土地的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定。土地评价是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配的重要手段。土地评价按用地类型和评价对象,可分为耕地评价、林地评价、牧地评价和水面评价以及非农业用地评价; 按评价方法和手段,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按评价因素分为土地自然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4. 土地产权

【答案】土地产权是指山多种权利共同组成的一个权利束。具体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物权。土地所有权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情况; 土地使用权也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土地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5. 地租

【答案】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农业或其他产业中所创造的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地租有不同的分类:

①按地租的物质形态可分为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②按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可分为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

③按西方经济学理论可将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又称商业地租)及经济地租。

6. 土地用途管制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规定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用途利用土地的

二、简述题

7. 简述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报批程序。

【答案】(1)事先预报。出让方案初步确定后,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批准权限需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预先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出让地块的位置、面积、利用现状、出让年限、规划用途、出让方式、地价评估、效益测算等。

实行预报制度的目的主要是让上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及早了解情况,从而参与出让地块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论证,帮助指导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出让前期工作。同时也为以后的报批加快审核进度、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2)拟词方案。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在向上级土地管理部门预报后,就要会同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共同拟订出让地块具体方案,包括面积、年限、出让金底价、使用条件等,编制一系列相关文件。

拟订方案是出让前期下作,涉及面广,土地管理部门应争取有关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在意见不一致时,由政府出面协调解决。

(3)正式报批。出让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可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向上级人民政府正式报批,同时附具相关材料,如《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呈报表》、《出让土地使用权合同(草本)》等。

对报送的出让方案,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应负责审核,之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4)组织实施。出让方案经有权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具体实施程序依出让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由于出让合同草本已经上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因此,正式签字后的合同无需再报批,即可生效。

(5)备案建档。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批准出让后,市、县土地管理部门需向上级土地管理部

,同时向批准出让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增报正式签订的门填报《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备案表》

《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副本和出让地块登记卡复印件。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今后查阅,同时便于上级人民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8. 如何衡量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的合理性?

【答案】(1)土地资源由于它的稀缺特征和用途的可选择性,它会流向各种可被选择的用途,并在各种用途上发挥着资源的效率,实现资源的价值,这就是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2)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必需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即合理分配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应当从国民经济整体的高度,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项效益综合的角度来研究解决。在权衡利弊得失时,既要考虑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方案的正面效益,同时也要估计方案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最终达到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目的。

(3)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的实质是协调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例关系。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也是土地资源利用管制的核心。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土地功能需求存在差异,加上我国人多地少和土地资源稀缺的特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伴随着土地资源在部门间的分配和再分配。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即第一和第二、三产业部门用地,也即是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或称建设用地之间的数量比例结构,而农业用地中主要是耕地,所以,一定意义上讲,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的实质就是协调好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

9. 简述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答案】(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位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种物质与相关空间,它是由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产权制度影响下,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作动态变化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

作为资源,土地具有下列主要特性:

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的产物。土地的产生和存在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提高其生产率。但人类却绝不能创造出新的土地,增加土地的面积。

②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虽然历经多次地土地是自然产物,具有原始性和不可再生性,土地面积为地球大小所决定。

质变化(如火山、地震、造山运动、风雨的侵蚀以及人力的搬动等)而改变了土地的形态,但其总面积始终未变。

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

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性表现为土地沃度的不同等级。可以认为没有完全一样的土地,土地沃度差异性说明土地具有异质性。土地沃度及其利用方式取决十土地的各种构成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也是形成土地级差地租的重要条件。

④土地利用可更新性

土地在合理利用过程中,一般来讲,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只要处理得当,土地就会不断改良。但是必须处理好用地和养地之间的关系,保持土地中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才能使土地生产力得以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