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理工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职业倦怠

【答案】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也称为“职业枯竭”或“工作耗竭”。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职业倦怠会对教师产生消极的影响,解决的最好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

二、简答题

2. 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些基本取向?

【答案】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1)学科知识。指学生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科学、技术、艺术、道德等学科知识,渐次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活动方法。

(2)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校课程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选择、批判与超越,而且还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3)学习者的经验。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和开发者,其个人知识和经验是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

3. 简述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四种主要形式。

【答案】提示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四种形式:

(1)示范。指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师给学生示范如何阅读、如何运用原理等。

(2)呈示。指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直观教学方法。

(3)展示。指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如现场参观,演示实验等。

(4)口述。指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如口述关于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所发生的事件与现象的描述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示范、呈示、展示、口述等提示型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具体课程与教学目标、具体课程内容的需要来使用,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 按照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课程的本质和内涵是怎样的?

【答案】(1)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指出,课程的本质在于,它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

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2)课程的内涵是广阔的:既包括儿童在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未受指导的经验,也包括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受指导的经验。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教育应兼顾二者。当然,博比特认为,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应着眼于那些在生活中无法自然获得、而必须由学校教育才能获得的经验。

5. 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有哪些?

【答案】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是:

(1)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否则,就很难开发出理想的综合课程。

(2)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这是综合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3)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与综合课程相适应的评估应当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

(4)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不仅让学习者深入把握每一门学科的重要主题和概念,而且理解不同学科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为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提供有效机制,也才能培养出能够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师。

6. “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存在的两个根本缺陷是什么?

【答案】“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存在的两个根本缺陷是:

(1)该模式假设教育改革是科学本位和技术驱动的,教师是专家(或相当于专家的人)所开发出的课程计划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技术可以准确地从一个情境传递到另一个情境。基于这种假设所开发出的课程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因此在教育实践情境中很难被理想地付诸实施。

(2)该模式线性化的四个步骤一研究、开发、传播、采用——彼此之间是分离的、原子化的,结果导致这四个方面的功能日益专门化,每_个功能都发展自己的“专家群”,这些专家与课堂中的教师的距离则与日倶增。

7. 表现性目标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表现性目标”的特点在于:

(1)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因而超出了现有的文化工具并有助于发展文化。

(2)它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际遇”:指明儿童将在其中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但它不指定儿童将从这些“际遇”中学到什么。

(3)“表现性目标”意在成为一个主题,学生围绕它可以运用原来学到的技能和理解了的意义,通过它扩展和拓深那些技能与理解,并使其具有个人特点。因而,使用“表现性目标”,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 而是反应的多样性、个体性。在表现性活动中,教师希望提供一个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其个人意义。

三、论述题

8. “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教学即对话”……关于教学本质一直存在诸多论争,请你谈谈你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答案】(1)学界对于教学的本质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认识发展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②双边活动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

③多重本质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既然是多层次、多类型的,那么教学的本质也应该是多级别、多类型的。

④交往本质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存在,师生之间只有通过交往,人的主体性才能确证、生成和发展,只有通过主体间的亲身感悟、理解和体验,人才可以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2)我认为教学的本质是认识与实践。

认识,不可以被窄化成单纯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实践,也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个体独立的活动,而且包含相互的交往和影响。教学过程,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认识过程,应包括认识和实践这两方面。据此,我们可以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①从认识方面来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②从实践方面来看,学校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之一。一方面,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树立世界观、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9. 你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能否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谈一谈?

【答案】(1)获得的启示

纵观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可获得以下启示:

①当教育为“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时候,教育沦为社会的控制工具,这极易导致课程与教学的二元论、课程与教学的分离。同样为“科技理性”所支配的教育科学加剧了这种分离。

②当课程与教学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上整合起来的时候,教育开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但这种整合是有局限的,因为“实践理性”本身是有局限的。

③当课程与教学在“解放理性”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起来成为“课程教学”的时候,人的主体性在教育情境中获得充分发挥,教育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人的解放的过程。教育科学不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