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法律翻译作为法律交流的纽带,处于法律和翻译的双重框架中,在法律活动和法律相关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法律全球化的进展,法律翻译显得越来越重要。法律翻译除了受一般性社会文化的制约外,还受法律体系本身特点的制约。只有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法律体系的精神、要旨、主张,通过法律翻译进行的交际才有望成功。法律翻译还面对着复杂的翻译环境,如多方言、多语种、多法律体系、多种水平、多种翻译背景等。译者主体起着实现翻译中各种因素的协调、平衡作用,构成交际的一方。交际的媒介是译文,但同时译文又是译者主体与文本作者进行交际的结果。由于语言变体间、法律体系间、文化传统间存在着空缺,存在着无法一一对应的概念、观点、价值标准、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别甚至矛盾,因此在法律翻译中找到一个连贯统一的翻译理论框架就显得尤为必要。基于目前国内法律翻译研究多重实践,轻理论,且数量不多,翻译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本研究试图从顺应论的视角为法律翻译提供一个理论指导框架。维什尔伦在他的《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语言顺应论观点。作为语用学理论的一个综观,语言顺应论既能从宏观层面即社会,文化,认知的角度将法律翻译纳入一个连贯统一的框架进行研究,考察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又能从微观层面即语境,语码,语言结构等方面对法律翻译提供语言学分析方法。该观点认为语言的使用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同一切语言交际一样,法律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本文就将从顺应论言语交际过程中四个研究角度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来研究法律翻译,通过基于大量描写解释的定性分析,说明译者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并从各个层面做出顺应,就能提高法律翻译的质量,从而对翻译实践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说明了法律语言的特点和法律翻译的重要性及研究目的和方法等;第二章探讨了国内外法律翻译研究的进展;第三章是理论框架的阐述。第四章本文的主体部分,研究语境关系(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顺应,语言结构客体(语码、用词、句型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时间维度,意义在语境中的动态生成)及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规范和目的顺应)。第五章是顺应论对法律翻译的启示。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